核心提示
中医治病慢,还得劳神费时去煎药;输液打针来得快,当天就见效。在西医占据绝对优势的今天,这样的观点深入人心,人们生病很少想起看中医了。与此同时,各级医疗机构也普遍重西医轻中医,有的甚至不设或撤销中医科,任意合并中医床位。面对中医的日渐衰退,结合经济欠发达、卫生资源有限的省情,在新一轮医改中,甘肃省提出了以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最低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走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
几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卫生院到大医院,从各级党委政府到各相关部门,掀起了一场振兴中医的热潮。
本报记者 宜秀萍
转变观念,夯实基础
“打铁先要自身硬,我们不把中医当回事,老百姓怎么想得起看中医?”省卫生厅一位负责人表示,振兴中医第一步就是转变各级医疗机构的观念,切实把中医科建设起来,让有一技之长的中医有为有位。
鉴于现行医学体系下,科班培养的中医都要求学习西医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而同等学力的西医对中医却知之甚少,2008年,省卫生厅在全省卫生系统发起了“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要求西医晋升高级职称必须加考中医内容,每年至少有700名西医脱产学习中医。各级综合医院要在门诊设立中医科、中药房,在住院部设立不低于医院总床位数5%的中医科病房。在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修订中,将中医药工作作为基本指标。综合医院西医科室疑难重症会诊时,邀请中医会诊,并把综合医院西医科室中药销售量、中医治疗人数等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年度实绩考核的责任书中。
根据中医培养的特殊性,2010年,省委组织部和省级卫生、财政、人社等部门联合开展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相继在全省选拔1000名指导老师,配备3000名继承人,培养中医实用型人才。省卫生厅还委托甘肃中医学院,连续举办了3期在职脱产3年“西学中”中医硕士学位课程学习班,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
在转变观念、培养人才的同时,“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积极争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各级财政支持,累计投资6.23亿元,分别加强了省、市、县三级部分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1亿元,加强省市级重点中医药专科、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并为大部分乡村和社区卫生机构配备了基本的中医药诊疗设备。目前,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乡、村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全面推广,用足用活
今年4月,陇西县首阳镇村医黄建荣在县上参加了一期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短短几天时间,他学到了不少新本领。回来后,村民常得的关节炎、肩周炎、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等慢性病,他都会治了。针灸、按摩、刮痧、拔罐等技术一一施展开来,疗效还不错。而且,这些中医适宜技术的治疗费用在新农合门诊统筹中全部能报销,村民看好了病还不花钱。这样一来,找黄建荣看病的人明显多了,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不仅便利了村民,也让村卫生室焕发了生机。
从今年开始,全省所有的村医都将陆续接受这样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每名村医至少掌握15项以上技术。这些适宜技术是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目录中筛选出的,符合甘肃省情及当地县情,参合农民在村卫生室使用适宜技术可以全额报销。
这是甘肃省为引导、鼓励城乡居民看中医、用中药的众多举措之一。早在2009年医改启动之初,甘肃省就制定了四大鼓励中医发展的优惠政策:在各类医保中,降低中医药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提高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床位补助标准;鼓励基层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并予以补偿倾斜;调剂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院内中药制剂在全省范围内使用,目前,已为200种院内中药制剂颁发了省内“通行证”。
同时,省卫生厅还要求各地组织当地名中医,根据当地中药材资源和常见病疾病谱,开出以地产中药材为主、治疗当地常见病的中药处方,为当地农民治疗常见病,其费用新农合全额报销。
在省城综合医院,中医也渐渐有了一席之地。省二院是贯彻中医优先优惠政策最积极的省级三甲医院,2010年,该院相继在门诊建立了中医馆、中医康复中心、中西医结合病区,引进了一批有中医绝活的特色人才,推出中医诊疗,有针灸、拔罐、刮痧、推拿、药浴、熏蒸、牵引等一系列特色服务。医院又适时推出中医进西医科室会诊查房、重症患者中医全程参与会诊抢救、在西医科室引进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等制度,让中医渗透到医院治疗的每个环节。目前,该院中医参与治疗率已达到90%以上。
“这几年,我们发展中医,控制药费,病人花的钱少了,但医院的业务收入并没有减少,除去政府补贴部分,比2009年之前翻了两番呢,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省二院院长米登海表示。
优秀中医、名老中医资源紧缺,如何做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甘肃省一些地方做足了文章。
2011年,兰州市城关区发起名老中医进社区活动,由区政府发放聘书,共聘请30位名老中医到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每周坐诊时间不少于半天。团结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管4个社区、5万多居民,得益于此项活动,一下迎来了7位名老中医,每天都有名老中医坐诊。中心居民在家门口不用排队挂号,就能看上名医,门诊量大幅增加,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今年5月,甘肃省名中医工作站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式挂牌。甘肃省历年评选的4批21名省级优秀名老中医,如张士卿、刘宝厚、赵健雄、刘东汉等皆汇集于此。在工作站,他们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是为患者开方看病;二是现场带教年轻医生和学生。
中医参与突发事件抢险救援,具有成本低廉、适应症广以及群众接受度高等优势,配合西医治疗和传统防疫手段,能够最大限度抢救生命,防控疫情。在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正宁校车事件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医疗救援工作中,甘肃省中医药大显身手,充分印证了上述观点。伤员恢复快、疗效好、费用低,得到了卫生部和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卫生部部长陈竺认为,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医药应急的“许多创造性做法和经验,为我国乃至国际救灾医学留下了宝贵财富,是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的”。
在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甘肃省通过多种渠道,指导群众科学规范服用中药预防,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政府牵头,遍地开花
省委、省政府对中医药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常务会议在审议基层医改的指导意见时,专题讨论了如何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措施,并以省政府名义启动了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建设工作;在“中西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开展时,省上领导就开展此项活动作了批示。目前,甘肃省由政府牵头、部门参与、全社会共同推动中医工作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种草就种中草药,种树就种中药材。”
“医疗整形美容到韩国,中医养生旅游来甘肃。”
“搞中医启蒙教育,中医从娃娃抓起。”
……
随着这些口号的响亮提出,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财政、农牧、林业、教育、商务、旅游、文化、药监等部门纷纷行动起来,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推出了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各项举措。
依托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皇甫谧》《医祖岐伯》等一批传承中医药文化、彰显甘肃地域特色的剧目也相继创排成功,有的全省巡演,有的进京演出,为振兴中医营造了浓浓的舆论氛围。
新闻推荐
本报陇西讯(记者王雨通讯员张爱平)在双联行动中,省教育厅和兰州一中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以智力扶贫为重点,积极改善陇西县菜子镇南二十铺村条件,通过搭建农民致富信息平台,加强师资及务工人员培训,走出了一...
陇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陇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