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宜秀萍
“这么大的院长,一点架子也没有,给农民看病上心着哩。”说起省中医院院长李盛华,陇西县碧岩镇塄岸村村民李玉珍赞不绝口。
李玉珍今年49岁,家里经济困难,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家里14亩地全靠她和丈夫高换成耕种,一年忙到头,勉强挣个糊口钱。近两年来,李玉珍肚子总是胀疼胀疼的。一方面不舍得花钱,一方面家里也离不开人,李玉珍就一直忍着疼痛,实在挨不过,才去附近的私人诊所输几天液。
去年开春的时候,村上干部带着几个人来到她家。其中一个人戴着眼镜,说话温和,跟她拉了半天家常,还认真记下了他们家中的困难和要求。后来,经过村干部一番介绍,李玉珍才明白这个人是省中医院院长李盛华,是响应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号召,专程来他们家结对帮扶的。
李盛华发现,身材瘦小的李玉珍肚子却异乎寻常的大。凭着医生的敏感,李盛华觉得有问题,仔细询问后得知,李玉珍持续腹胀肚疼已经两年多了。李盛华忙叫一同来的妇科医生为她做了检查,发现李玉珍腹部有肿块,初步诊断是患了妇科囊肿。
由于手头没有检查设备,不能进一步确诊和治疗,李盛华便详细记下了李玉珍的联系方式。回到兰州后,李盛华一直惦记着李玉珍的病情,几次打电话询问,并提出要接她来兰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得知家里离不开人,李玉珍不能来兰治疗后,李盛华又专程安排人员送去药物,并一再嘱咐,等农闲时还是来兰检查治疗,别耽搁了病情。
去年,省中医院与陇西县碧岩镇塄岸村结为对口帮扶联系村。从此,李盛华把全村人的健康都挂在了心头。(转6版)
(接1版)
塄岸村地处边远山区,村民收入主要依靠中药材种植和劳务输出,全村共有430户2035人,其中贫困户就有375户,贫困面达88%。第一次进村调研就发现,当地村民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被访问的382人中有126人存在健康问题,其中,有27人患有先天性疾患,主要为痴呆等智力障碍。村民健康意识淡漠,好多人因为生活负担而延误了治疗。
综合各联系组的调研情况,院党委讨论决定,把送医送药确定为省中医院双联帮扶的重点途径。
高志强今年65岁,是塄岸村的老村医,已经在村卫生室工作了40多年。第一次进村,李盛华便拜访了高志强,详细询问、了解村里的常见病、多发病。得知针灸、推拿、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手段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后,李盛华组织医院相关专家,发挥技术优势,在陇西县碧岩镇卫生院有针对性地推广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熏蒸、蜡疗等中医适宜技术。
在深入推进双联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盛华本人以及医院各级领导,相继带领骨科、内分泌科、脑病科、外科、呼吸科、妇科、消化科、肛肠科、耳鼻喉科、儿科、眼科、老年病科等科室的50余名专家,为2000多位村民进行了义诊、体检和健康咨询,并根据村民实际病情需求,免费配发了价值7万多元的院内制剂及常用药品。
在送医送药、努力祛除村民病痛的同时,简陋的塄岸村卫生室又成了李盛华的一块“心病”。今年,医院决定为村上建一座标准化村卫生室。目前,已完成了选址、设计工作,卫生室装备、卫生人员培训等工作也将于年内完成。届时,塄岸村村民看病将更加方便、放心了。
新闻推荐
日前,华东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1级学生张海龙,申报的“摩托车安全衣”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同时,他的另外三项发明——“带水情自救装置的汽车”“公交人脸消费...
陇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陇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