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光明藏十分真率心
□ 杨清汀
一
十六年前,我调到一个与文化有点关系的单位,和朋友慕名拜访了县瑄先生。
老先生骨子里透出恂恂儒风,待人和善,只不过气息有些衰减罢了!局促的客厅里,忽然跳出苏东坡“居士先生老矣”的词境,对一位老学者,我有种悲凉的感觉!人似瘦梅,动如风竹,不过我们聊得很投机。老先生拿出他的书作、画稿,还有一些诗文稿,文气顿时升腾,陋室已然生辉。最使老先生念念不忘的,是他的乡贤王了望。他生长在陇西,收集了不少王了望散佚的诗文,少时每见其书迹,都要想办法勾摹出。说到动情处,又从老木箱中取出几卷东西,全是双钩的王了望书法。那是他多年来从陇西、天水等地的原迹上勾出的,尚未填墨。其时,家中有个小孙子,见了这些字,比见了客人还兴奋,扯这张,拿那幅,老先生挡来挡去,很心疼,又无可奈何,只好笑笑!这情景定格了好多年,犹在目前。不知小孙子现在还珍视爷爷的东西否?
二
算是缘分到了。前些天,我的长辈,老画家蒲光华先生持《县瑄书画集》清样突然造访,嘱我作序。长者命,不敢推辞,故不独应允,还得用力,否则对不起在天之灵,一面之缘的县老。后来,先生的哲嗣元昌君和我通过电话、短信交流,对这个集子很为看重,殷殷之情,令人感动。
县先生是老派读书人,其书其画自然古而雅,和现时的书画家迥然不同。比方说,听古琴使你心游万仞,观古书使你遗尘忘世,对古人呢——县先生当然已经是古人了,因为在文化上、观念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分野,故而在食禄丰足之余,如果你觉得还要添一些书卷的余香,或者说是几缕精神的元气,不妨品一品他的书画,必不至于昏昏于铜臭名利间。真艺术喂不胖你的身体,但能让你挺起人的尺度。山间明月,石上流泉,世间造化让艺术家采撷而来,大约在“喧哗与骚动”中,能使你的心灵得到些许的抚慰。
三
三才诗书画,一生真善美。以此来总括先生,我觉得大体不差。过去的老读书人,追求的本是人格和艺术的圆融,时下的艺人,常常跛脚走路,竟自以为是舞蹈状,悲也夫!
和许多老一辈读书人一样,先生以二王一路的碑帖为圭臬,着力于行草书的创作。看得出,他是一个习惯于沉静中营造自己心灵天地的人。是不是长年与麦积山石窟为伴,得佛国法雨和林泉清音之助的缘故,颇有思入行云,意在流水的高士气息?看得出,其书法有清刚雅健之风,又具浑厚华滋之味,中和位育而略见逸气。观书想人,君子风范凛然。集子中的对联“书成蕉叶文犹绿,吟到梅花句亦香”,杜诗《饮中八仙歌》选句以及七律《登高》一类的书作即如此。当然,乡贤王了望不能不使他梦绕魂牵,临作王了望《咏南山古柏》,以及老杜的“侧生天地长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果然大气苍茫,有风云之气。
尤为称道者,一些自己的诗文、书论。“我手写我心”,风采独具,坦荡畅通,充溢着书卷气。如:
半生学书苦难精,始悟毫端妙理深。扫除胸中尘五斗,铁砚磨穿功方成。——《自题五十学书有感》
盘结根藤悟草篆,纵横裂痕见蛟龙。书法有法归无法,一点灵机识造化。——《六十学书心得》
再如,碑刻于天水石门山麒麟峰《登石门诸峰即兴》七律,《书道渊深似海》一则学书有感等,同样是他诗书合一的佳构。
先生的画,我见得不多,集子中也收得少,但能管窥出他的平生心力,其泼染劬劳之苦令人感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揆揽宋元,挹取明清,山水、花鸟、人物俱存古意。而对于山水,画到忘情处,正像一幅焦墨写意中题的“乱泼残墨追苦瓜”。他身在陇山中,画陇山最多;他像麦积山上的一棵瞭望树,他画麦积山周围的诸峰最精。他的题画句,都是自己心中酿出的。他把生命交给了这方山水,要不,何以一些画作画得那么元气淋漓,最后却连款都没来得及题署呢?想必,他尚正在苦吟画中的诗眼,但是,他却闭上了眼睛。
四
先生本陇西县人,生于1926年8月,毕业于民国时期的陇西师范,1949年参加工作。初期,先生在天水县东路一带当教师,并推为校长,现在年龄70左右的人,提起他们的县老师,音容笑貌犹在眼前。1957年,先生调入麦积山文物保管所,从事专业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一干就是四十年。
在山里干一辈子是要有定力的。彼时,去麦积山石窟交通不便,单位水电不通,经费困难,先生和他的同事栖身于荒凉破败的瑞应古寺,昼入窟龛,夜伴青灯,耳听松涛,目睹兽迹,与出家人无异。据老友蒲光华先生讲述,“文革”时,有人欲组织红卫兵前来革麦积山石窟的命,先生与他的几个同事知悉后,急忙组织人将最下层的木梯全部撤掉,“文革”小将一看只能望窟兴叹。现在,当人们悠然快哉地参观麦积山石窟,面对精美绝伦的那些壁画和雕塑时,大概很少有人想到县先生了。
我一再强调先生老读书人的身份,不光是说他的艺术,还要说构成他艺术的气息,以及内在的动力,那就是传统文人身上对“道”的追求。你说成气节也好,使命也好,反正,它是一种人格精神的体现,是人之于社会的责任,是人之于人的自我完善。
在老一辈天水人中,自陇上文宗冯国瑞而下,张邦彦、董晴野、何晓峰诸先生皆有多项本事,而县先生有个看家本领,就是对古物的鉴定。尤其,他对青铜器稔熟于心,只要瞟上一眼,就能说个头头是道,时人号之“老古董”。
由此可知,先生的书画是他生命中的余事,而世人偏偏给了他书画家的殊荣,又可知余事是靠通才的活水来涵养的。鱼儿在水里才能成其鱼,现在的书法人只想跳龙门,其结果可想而知了。故知他的书画,他的诗文,与他平生的诸种功业,多般修为是不能分离的。
五
犹记得,和老先生的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的那个上午,我们约好了王了望的合作课题。他说自己年纪大了,又精力不济,他提供几十年的资料,想和我合力研究,能出个册子,了却他的心愿。一段时间后,当我忙完手头的事,想和先生联系时,得到的消息是,老先生已成隔世人了。
先生于1997年秋天去世,后来,本想写一篇《犹忆前年老画师》的文章,而终因知之甚少,没办法搁下了。现在虽有故人之叹,也可见文章是有因缘的。
老先生无声无息地走了十多年,他像一个老农,看一看田地,带着来年微茫的希望走了。他在极其清贫中,带走了腹笥充盈的古董;他遗给后人的,是为数不多的一些书画,包括那些没有题款,而分明洋溢着生命烟云的遗作。这是他丰富又简单的人生镜像吗?
在中国大地上,类似于先生这样的遗才散士,不知不觉中默默流逝几许!彼时不为贵,时来方悟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纯真和朴实愈来愈稀薄的年代!人生,就是这么无奈而有韧性。
新闻推荐
欧阳坚在定西调研陇药产业时指出 推进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欧阳坚在定西调研陇药产业时指出推进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本报陇西3月11日讯(通讯员李致明)省委副书记欧阳坚今天赴定西市调研陇药产业。他强调,要以工业化的思维谋划陇药产业,大力推进...
陇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陇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