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卫生室:旧貌换新颜
本报记者 宜秀萍
能在独立、专有的村卫生室里为乡亲看病,这是王功初当村医时的一个心愿。
王功今年42岁,家住陇西县渭阳乡小干川村。1997年,从省中医学院毕业后,王功回到家乡。当时,村里原有的村医年纪大了,无人接替,王功便接班做了村医。听诊器、血压计外加一个装疫苗的冷藏箱,这是老村医传给王功的全部家当。
王功所在的小干川村有2000多人,地处景屏、渭阳、崔家湾3村交界处,如果按服务人口计算,一个村卫生室可以服务4000多人。由于历史原因,村里一直没有独立的村卫生室,几代村医都是在自己家里给人看病。到了王功这一代,依然如此。
王功家里并不宽敞,仅有3间房。当了村医后,他把家里的一间房腾出来,白天看病,晚上住人。
就这样,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来找王功看病的村民都是周围熟悉的乡亲,一年下来也就几百人次。靠村医的收入,王功难以养家糊口,还得兼干农活,和妻子一起养些家畜维系生计。
“在家里给人看病确实不方便,有些病也看不了,我们这儿离镇上、县上都不远,村民有病坐上车就走了。”王功回忆说。
2010年,小干川村被列入全省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当年,政府投入6万元,村上在交通便利的地段无偿划拨土地,短短10个月时间,总建筑面积60平方米,诊室、治疗室、药房三室分离的村卫生室就建成了。
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治疗床、检查床、药品柜、中医治疗仪、神灯、急救箱……村卫生室的装备一天天强大起来,来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
如今,坐在敞亮的诊室里,穿着白大褂,搭脉诊病,开方抓药,每天来看病的村民都有十来人,王功忙碌而充实,腰杆都比以前挺直了许多。
最令王功高兴的是,这两年,小干川村卫生室被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村卫生室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和使用的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按照国家及省上相关政策,参合农民在村卫生室看病,每次中医诊疗费6元,全部由新农合支付;西医诊疗费5元,农民自付1元。村卫生室收取的诊疗费全部纳入村医收入。
为了降低输液安全隐患、治理过度医疗、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2012年,原省卫生厅发文明确规定,全省政府举办的村卫生室未经审批不得开展静脉输液业务,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村卫生室确需开展静脉输液的,应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批合格备案,取得静脉输液资格后,方可开展此项业务。
起初,接到这样的禁令,王功心里多少有些抵触。每年开展输液业务是笔不小的收入,多年来,村民感冒发烧也习惯了打针输液,认为“吊瓶子”来得快。
随着各项培训的同步展开,王功心里的疙瘩渐渐解开了。近几年,王功每年都要参加几期培训班,长则十来天,短则三五天。培训内容涵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何规范建立健康档案等,其中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令王功获益匪浅。
在学校,王功学的是中医专业,与以往的村医相比,他的中医理论知识扎实,望闻问切也掌握得娴熟,但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相对来说是个短板。
简便易学,安全有效,每参加完一期培训班,王功就学几样技术回来。不到两年时间,王功本事渐长,相继学会了20多项中医适宜技术,推拿治疗小儿腹泻、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平衡针灸治疗腰痛及肩周炎、踝三针治疗坐骨神经痛……这些技术简便验廉,副作用小,见效也快,乡亲们非常欢迎。
为了扶持中医药发展,甘肃省还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参合农民在村卫生室开中药、使用中医适宜技术不用花一分钱,这让村民越发接受并认可了中医药。
同时,省上对禁止开展输液业务的村卫生室也有补贴,每向乡镇卫生院转一位输液病人,为村医补贴100元;每向乡镇卫生院转一位输液且手术的病人,为村医补贴200元。
中医药和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应用得越来越多,王功的技术越来越好,加之村卫生室就建在国道边,交通便利,找他看病的村民也越来越多。
“现在,全年下来我的门诊人次有3000多,比过去翻了几番。收入也比以前高多了,一年能有2万多元。”王功自豪地说。
近年来,通过中央和省级财政投资建设及红十字会和各类社会团体援建,定西市已有922个村建成了像小干川村这样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占全部村的47%。
据省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省上规划,力争到2015年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1所设置规范、能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诊疗服务等工作的标准化村卫生室。
新闻推荐
遗失遗失宋世存、王新玲夫妇拥有的位于陇西县巩昌镇南大街1号国税楼352号的陇房权证巩字第1343号房产证,声明作废。遗失兰州交通大学胡德春65624601101276663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特此声明...
陇西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陇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