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层 补短板 惠民生
探访陇西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新机制
本报记者 宜秀萍
2013年,陇西县卫生局从整合县域内城乡医疗资源入手,在全省开创性地推行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县乡两级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这样的创举能否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近日,记者走进陇西,一探究竟。
县城专家下乡 乡村医生进城
陈永刚是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从2013年6月起,他又多了一个身份——云田乡中心卫生院业务副院长。
云田乡中心卫生院距离陇西县城17公里,坐班车需要1个来小时。每月逢7的日子是镇上的集日,陈永刚会提前安排好县医院的工作,来云田乡中心卫生院上一天班,每月来三次,上三天班。
早上来了先签到,上午半天时间坐诊,下午举办讲座、点评病历、讨论卫生院业务发展相关事宜,忙完一天回县城之前,填写考勤表,并简单记录当天的工作内容和成效,在卫生院工作的这一天,陈永刚忙碌而充实。
陈永刚的三位同事: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树栋、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张淑贤、检验科副主任医师朱俊昌,每月和他一样,逢镇上集日便轮流来云田乡中心卫生院上一天班。
“现在,我们卫生院每周至少有两天时间有县城的专家来坐诊,这给我们帮了大忙,解决了大问题。”云田乡中心卫生院院长范虎军介绍,这两年卫生院的人员虽然一直在增加,现在全院共有61名医护人员,单从数量上来说,人并不少。但是,人才流失、断档的问题非常突出。
“这几年是各级医院发展的黄金时期,城里的各大医院都缺成熟人才,我们这儿好不容易培养出个骨干,有点名气就被挖走了。”范虎军坦言,一方面,人往高处走挡不住;一方面,不少技术好、业务精的老医生即将退休。好在从2010年开始,国家和省上每年都给卫生院分配大学生。
范虎军算了一笔账,几年来卫生院已分来24名大学生,但其中临床医疗专业的只有7人,此外检验、药学、放射专业各有1人,其余都是护理人员。几年间,这7名医疗专业的学生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只有3人。培养一名能独当一面的临床医生至少需要10年左右,因此,刚分来的大学生短期内还缓解不了临床医生匮乏的矛盾。
“县乡一体化管理是个好办法,对提高卫生院服务能力特别有帮助。”范虎军说。
范虎军称道的这个好办法是陇西县卫生局的一个创举。
2013年,陇西县卫生局结合全县医疗资源现状,决定实施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简言之,就是6家县级医院一体化管理17家乡镇卫生院,每家县级医院按照规模大小,分别管理2至5家乡镇卫生院。
“一体化管理不是以往简单的帮扶,而是全方位、渗透式、手把手地管理和带教。”陇西县卫生局局长王锦涛解释,这种管理可以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结合基层实际需求,县级医院每年为分管的乡镇卫生院派驻4名副高以上职称医生,其中一名兼任乡镇卫生院业务副院长,派驻人员每人每月轮流在乡镇卫生院工作2天以上时间。
在县城专家下乡的同时,乡镇卫生院每年也安排医生进城学习,每年派出2人,每人学习不少于6个月。一年来,陇西县6家县级医院共免费接收培训进修人员25人,涵盖了内、外、妇、儿、中医、医技等10多个专业。
在一体化管理的带动下,目前,陇西县所有卫生院都建起了中医馆和中医诊疗区,能开展针灸、中药熏蒸、中药灌肠等40多种中医药适宜技术。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在下面坐诊,既方便了当地群众,减轻了县级医院的床位压力,对我个人也是一种帮助和提高。”在陈永刚眼里,一体化管理是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在乡镇卫生院兼职工作的近一年时间里,陈永刚获益匪浅,借鉴乡镇卫生院几位老大夫的验方,他成功地解决了一些临床上遇到的难题,这些可都是医科书上找不到的“宝贝”。
陈永刚的名气也比以前大了,他和3位同事的照片、个人信息、在卫生院坐诊时间被制成大大的展板,悬挂在云田乡中心卫生院所辖13所村卫生室的墙上,哪个专家哪种病看得好,什么时间接诊,一目了然,过往村民时时都能看到,村医也会主动为村民介绍、推荐。
这样的宣传直接高效,每逢县城专家坐诊的日子,乡亲们就会根据病情和喜好,到卫生院找自己信得过的专家看病。
“工作量肯定是比以前增加了,在卫生院工作的3天是额外增加的,我在本院的工作一点也没有减。”陈永刚坦言,但这份额外的“负担”也带给他不少荣誉和收获。
“在经济方面,我们没有能力为帮扶医院和医生争取更多补偿,只能在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方面予以倾斜。”王锦涛介绍。
为了调动帮扶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2013年,县卫生局专门向县上打报告,申请到了12个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名额,在全县卫生工作会上,对受到乡镇卫生院和群众好评的10名帮扶医务人员和2家帮扶医院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县卫生局将“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纳入医疗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医院不予评先选优;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医院在年度工作考核中予以加分;对帮扶医务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职称、评优选先;对没有完成任务的人员,取消当年评优选先,年度考核为不合格。
凭借良好的口碑、突出的业绩,2013年,陈永刚跻身10名先进行列,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他还被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评为当年全院“十佳”医生;副主任医师职称也于当年顺利通过评审,并正式聘任。
对所有承担帮扶任务的医院及受援卫生院来说,一体化管理催生的医疗服务新模式让双方都获益匪浅。
在近一年的一体化管理中,乡镇卫生院诊疗过程中及时将疑难病例上转到帮扶管理的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也将术后康复、住院治疗病情缓解后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患者,转诊到乡镇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逐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县级医院平均住院天数缩短了,病床周转率提高了,排队等待住院的现状缓解了。
据统计,截至今年第一季度,陇西县县乡两级双向转诊病人160多人次,各乡镇卫生院门诊和住院人次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6%和9%,全县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则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和4%。
小病不出乡 大病不出县
“啥叫一体化管理,我们说不清楚,但我们知道县里的专家来了,好多病就不用跑到城里看了,这对老百姓来说,是个天大的好事。”采访中,不少村民这么说。
痔疮等肛肠病在农村十分常见、多发,手术治疗风险小、效果好,乡镇卫生院也具备开展的资质和条件。但云田乡中心卫生院由于没有相关专业人员,无法开展手术。当地村民患病后,能忍则忍,实在严重了就得赶到县城就医,除了医药费,还得搭上路费、食宿费,额外增加了不少负担。
陈永刚是普外科专家,擅长肛肠病的治疗,开展一体化管理之后,在坐诊过程中,他发现当地的肛肠病人非常多,于是,他把这项技术带到了云田乡卫生院。
有条件在卫生院开展的手术,他就在卫生院开展,遇到复杂的病例,他就把病人带到县医院完成手术。每次手术,他都带着卫生院的两名年轻医生董建新、史兆平,边做边讲解,术前术后的检查也带着两个年轻人。
检查、诊断、治疗、术后护理等每一个环节,陈永刚都一一示范讲解,很快,两个年轻人成长起来,可以辅助陈永刚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就这样,在陈永刚手把手的传授下,半年以后,两个年轻人也能独立完成简单的肛肠病手术了。目前,云田乡中心卫生院已经成功开展了17例肛肠手术。
云田镇张家岔村的雷浩吉就是一位受益者。雷浩吉今年65岁,多年来饱受痔疮折磨。由于张家岔村距离县城远,交通不便,家人照顾不方便,去城里看病花费也大,老人一直拖着不愿做手术。
去年听说镇上的卫生院也能做这种手术了,雷浩吉这才肯来看病。在卫生院,陈永刚为老人做了手术。前后不过三四天时间,雷浩吉便痊愈出院了,总共花费1100多元,新农合住院报销80%后,个人只掏了300来元。同样的手术,如果到县级医院做,至少花费3000多元,还不包括病人及家属来回的路费和食宿费。
“以前感冒输个液,也得花这么多钱呢。现在住回院,做手术也才花这么多,还治好了我这说不出口的老毛病,这政策好得很!”说起当时的经历,雷浩吉不住地翘指称赞。
4月中旬,陈永刚和3位同事完成了为期近一年的帮扶任务,第二批4名县城专家走进云田乡中心卫生院,开始新一轮帮扶。
“今年,定西市将总结陇西县的成功经验,在全市推行市、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使群众就近享受上一级医疗机构的优质服务。”定西市卫生局局长冯爱平表示。
陇西县渭阳乡卫生院工作人员正在制作艾条。 本报通讯员 牟 健
新闻推荐
省中医学院与陇西签订陇药产业发展协议省中医学院与陇西签订陇药产业发展协议本报兰州6月3日讯(记者李欣瑶)今天上午,甘肃中医学院与陇西县政府签订了“关于陇药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
陇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陇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