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红霞
为贫困村强筋健体企业推动农村美丽颤变
顺着平坦的水泥路来到渭源县元古堆村,不觉眼前一亮。只见村部新修的小广场干净宽敞,座座大瓦房很是气派。
元古堆村的今昔变迁,村民王发玉感触很深,“过去的村部是几间烂土房,村民住的塌塌房,一下雨,出门就是烂泥路。现在村部修了新楼房,老百姓住上了新农村,平展展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更让人高兴的是还有老板来村里投资帮着我们挣钱呢!”
王发玉说的老板指的是圣源投资公司的董事长郑军。
2014年,定西市欧康房地产公司在元古堆村发起成立圣源投资公司。全村447户中的178户贫困户都以现金入股的形式做了小股东。
“公司在村里投资的项目有砖厂、混凝土搅拌站以及养殖小区。”郑军说,“为调动小股东们的积极性,盈利分红,亏本由公司自担。”
王发玉就是圣源的小股东之一,“我在圣源公司的砖厂和砂厂各入了4股,一股1000元,每股分红300元,一次就分到了1200元,比银行存款利息高多了。”
“以‘企业主办+群众入股’的帮扶方式,带动群众‘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实现了企业创收与农民增收的双赢。但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村民接受投资的观念,让他们知道除了种地,还有一种‘钱生钱\’的挣钱途径。”圣源投资公司的董事长郑军如是说。
“这几年村里变化可大了,进村道路硬化了,自来水入户了,电网线路改造了,危房重新修建了,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5元,是2012年的2倍多。”村支书贾元平告诉记者,“但比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的变化更大的变化,还是村民越来越精了,种什么,干什么,都要先算一笔经济账。”
企业进村投资,带来的不仅仅是贫困村收入的增加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村民观念的转变和随之而来的致富能力的增强,这才是贫困村最可贵的希望。
王发玉就是变精明的众多村民之一。“以前种麦子赔本,但还是种。现在是啥赚钱种啥,赔本的事绝对不干!自从圣源来了,我家除了种地,还多了打工和分红两样收入。”王发玉告诉记者,他家今年种了百合、洋芋、玛卡和树苗,加上妻子在砖厂打工的收入和分红,一年下来少说也有四五万元。
然而元古堆村的美丽颤变,只是定西市企业帮扶贫困村的冰山一角。在定西,许多企业参与到贫困村扶贫开发中,持续改写着众多村庄和贫困户的命运。
甘肃鸿运集团公司的帮扶村渭阳乡本驮村是陇西县贫困程度最深的村之一。该村山大沟深、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土地大面积撂荒。
“本驮村的贫困,是没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鸿运集团总经理信亚涛说,“为此,公司利用本驮村适宜核桃栽植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投资340多万元与71户农户签订了为期13年的土地流转合同,一次性支付流转费用7.8万元,流转土地1200亩,栽植核桃苗7.6万株,建成了千亩优质核桃基地。这样既解决了土地撂荒的难题,又改善了村里的生态环境,农民既拿到了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在基地务工挣钱。可谓‘一石四鸟\’。”
“鸿运集团不但给我们送来了摇钱树,还带动群众发展林果产业,先后为10多户农户免费提供苗木栽种核桃树50余亩3000株。这真是千金难买一业兴啊。”本驮村党支部书记史兆贤说,“公司还出资25万元整修村社道路12公里,累计为群众补贴引洮工程村级管网建设自筹资金3.8万元。”
“公司种我的地,我赚公司的钱。”本驮村贫困户陈世荣感激地说,“公司还优先招收土地流转户和贫困户在基地种核桃、浇水、管护林木,一户一年收入1万元左右。”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陇西讯(通讯员李鸿林)为确保“两节”期间群众吃上“放心肉、安全肉”,近日,陇西县食药监局组成联合执法专项整治工作组,以巩昌、文峰、首阳、菜子、福星、通安等大型乡镇为重点,在全县范...
陇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陇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