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昌镇东街村地处陇西县城中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对东街村的原有住宅和土地进行了征用拆迁。大部分原东街村村民被整体搬迁至张家坪新村,成为陇西县失地农民最多的村。“三多一散欠发达”是对东街村的典型总结,即失地农民多、村民埋怨多、上访农户多,村民居住零散,经济欠发达。
面对这样的村情,如何尽快改变东街村的面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重担就落在了村两委一班人身上。新当选的党支部一班人,就是在这个时刻,接过了这颗烫手的“山芋”。
找准特色项目发展优势产业
东街村党支部书记董志强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在逐门逐户问村情、访民意,了解群众所盼所想的基础上,奔赴县内及周边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城中村实地考察,最终决定搞菌菜种植!董志强率先成立了合作社,吸纳本村有蔬菜大棚种植意愿且致富积极性较高的30户农户作为合作社成员,专门从事菌类、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和销售。不久,东街村的菌菜种植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如今,全村从事菌菜种植的农户已达300余户,参与菌菜种植销售的村民已超过800人,通过发展菌菜种植,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已提高到4300元以上。
正当发展菌菜种植尝到了甜头,董志强却突发奇想,要在村内建设纯净水厂!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大多数村民的强烈反对,理由是村内没有地表水源,资源优势不强,而菌菜种植产业效益可观。其实,董志强心里的“小算盘”早已打好。2011年,东街村纯净水厂正式成立,水源采用优质地下水,在当时陇西县城居民用水被外地纯净水全部占领的形势下,产自陇西本土且拥有优质水源的“东街村”牌纯净水一上市就十分走俏,深受广大用户欢迎!发展至今,“东街村”牌纯净水在陇西市场占有率达到80%,村上从事纯净水生产、销售、运输的村民已逾百人,年销售额达到了60万元。
东街村有着做醪糟、荞粉、粽子、泼粉等陇西特色小吃的传统。董志强动员鼓励大部分失地农民、失业青年入驻“陇西风味小吃城”,发展特色小吃产业,并结合村情,提出“把东街村建设成小吃闻名村”这一构想。如今,该村有120余户农民从事小吃产业。2015年的小吃产业收入超过了80万元,并涌现出了多个陇西家喻户晓的地方特产,如东街村“董家醪糟”、“马家荞粉”、“董家泼粉”等一系列颇有名气的地方小吃品牌。
发挥先锋作用增加村民收入
众人拾柴火焰高。董志强清醒地认识到,仅靠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致富,力量还比较单薄,要想办法发挥老党员的余热,挖掘年轻党员的聪明才干。于是,有李树林、郭永固等老党员为村“两委”班子积极建言献策;有董进财等青年党员在做好自己生意的同时,积极给本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有赵祥、董军强等刚毕业的大学生党员积极回到家乡发展电子商务,为“建设小吃闻名村”这一构想插上翅膀。董志强还以身作则,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用他独到的创业思维和严谨的处事风格,创立了陇西恒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承担着两家小区的物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共吸收了158名本村无业青年、年迈老人及留守妇女担任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维修工、清洁工及门卫等工作。近期,董志强又瞄准了互联网+的模式,与时俱进,瞅准商机,先后取得了“农一网”和“酒龙仓”网络销售平台的陇西独家代理权。
为了彻底解决东街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四处奔走,主动跑项目、要资金,共拓宽硬化道路10余公里,在村社主副巷道安装路灯200盏,实现了全村通社道路的全部硬化、夜间照明的全部覆盖,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一心一意为村民着想,千方百计帮村民致富。村两委一班人心里始终装着“村里2000多名失地农民没有工作怎么办?地处城中区的村子经济发展上不去怎么办?”的问题。五年过去了。东街村的变化村民们有目共睹,正如村民罗双平这样说:“东街村的农民人人有事干,他们喜欢自己的‘摇钱树\’蘑菇棚,喜欢以自己的村名命名的纯净水,更喜欢这个一心帮民致富的村两委班子。”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维护好失地农民的利益?引导他们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民向市民的身份嬗变?陇西县巩昌镇东街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实践,为新型城镇化之下探索产业如何富民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子。
◆走进乡村
本报记者王长华
通讯员刘双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侯卫东)3月17日至20日,全市水资源高效利用暨工程建后运行管理培训班在陇西县成功举办。这是定西市扎实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助推***、精准脱贫工作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贯彻落...
陇西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陇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