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跟随园区负责人郭建平进入一座已投放香菇菌棒的温棚,记者看到,菌架上摆满了密密麻麻的菌棒,菌棒上已经长出了香菇。郭建平说,创业园占地面积1000亩,分现代农业种植基地、紫花苜蓿及高蛋白饲用玉米加工基地、良种养殖繁育基地和富民产业孵化基地四大基地,计划分三期建设,建成后可带动1000余户贫困户和返乡农民工入园就业创业。
“今年3月份动工以来,公司已投资1000多万元,以400元每亩的价钱流转土地400亩,新建大棚10个,2个已装上了菌棒,剩余8个一周内将全部装上。另外10个正在建设的大棚5月中旬就能投入生产。长毛兔养殖舍也即将开始建设,牛羊育肥区间同期开工,其他项目也将陆续展开。”郭建平信心满满地说,“园区建设一个多月以来,每天入园务工人数在50人以上,人均月收入2500元,已与100多名农民签订就业协议,随着园区建设的全面启动,将会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就业。”
“我想在创业园承包一个菌棚,在家门口创业挣钱。”
“我家流转土地5亩,一年收入2000元,种10亩饲用玉米,少说也能卖五六千元,再到这里打打工,今年就不去外面打工了。”
正在工地上干活的几个工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园区带给他们的新生活,开心的笑容写在脸上。
家家户户搞养殖
行走在焦家湾村,记者看到家家都有暖棚圈舍。
“养鸡养牛养羊,‘三养\’已成村里的大产业,除了没劳力的和老弱病残的,几乎家家都搞养殖,全村牛羊存栏分别达到370头、1200只。”
谈话间,记者已随杨君来到马家坪社养鸡大户王兴虎家的鸡舍旁。王兴虎告诉记者,他现在养了3500多只鸡,每天产蛋3300多个,自己又建了个大棚,用鸡粪种辣椒和茄子,在云田镇上盘了间铺面,卖自家产的菜和蛋。
“我的菜和蛋品质好,铺子生意很好,一年下来少说也有十四五万元的纯收入。”王兴虎笑着说。
吴家坪社2014年脱贫的张君忠家养着40多只羊,每年卖掉20只,收入6000元左右。说起他家脱贫的经过,张君忠满怀感激。他说:“2014年,家里来了一位很和蔼的干部,村支书介绍说是唐市长,专门联系帮扶我家。这两年多,唐市长多次来家里和我拉家常,帮着出主意,争取了危房改造补助盖起了宽敞亮堂的新房;联系养殖项目修了90平米的圈舍,引来了15只基础母羊,每年都要出栏20多只;还让我参加培训,学习装潢手艺,现在有活的时候一天能挣200多元,再加上种玉米和药材的六七千元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驻村干部米刚说:“帮扶工作队员经常请来农牧局的专家教乡亲们在做微贮青饲料时,添加自家种的党参、黄芪等道地药材,养出来了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药膳羊\’,能卖上好价钱。”
“去年贷了5万元***贷款,买了3头牛,到村上互助资金协会贷了1万元建了圈舍,今年产了1只母牛犊,最少也能卖6000元。只是我现在不想卖,我还想扩大养殖规模早日富起来呢!”马家坪社因学致贫的贫困户陈树明除了养牛,还种了12亩玉米,农闲时打算去园区打工,如今他的4个孩子中2个大学毕业正在找工作,另外2个一个上大学,一个读高中。“等有钱了,我还想在城里给孩子买房子呢!”陈树明满怀希望地说。
荒山坡地育林果
焦家湾村地广人稀,四面山上有大片的荒山坡地,以前广种薄收,遇上天旱,连种子都收不回,因此许多地就大量撂荒了。
2012年,县林业局组织的一次林果栽植技术培训让马家坪社村民张盛堂茅塞顿开。他想到可以借助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在荒山坡地里栽植林果,既绿化荒山,果树挂果后还有收入,一举两得。想到就干,他注册成立了盛堂林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5户社员,栽植刺槐和化心树100多亩。
“把不长庄稼的山坡地退耕还林种上林果,国家有补助,林地还是自家的,收入也归自己。”张盛堂说,“现在村里很多人参与进来,几年下来全村已完成荒山造林5000多亩。”
“现在村里人越来越会算经济账了,除了刺柏,主要栽的是化心梨和核桃。再过几年,这山上长的可就是一棵棵摇钱树了!”焦家湾村村支书韩世忠望着满山的小树苗高兴地说,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望。
新闻推荐
受委托,我公司对以下标的进行公开拍卖,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一、拍卖标的:定西市陇西县文峰镇泰祥花苑4号楼110室、111室、112室三间商铺,面积110室(78.18m2参考价81.35万元)、111...
陇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陇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