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奔小康】四个村庄的致富路
——陇西县精准脱贫见闻
本报记者杨世智通讯员朱红霞杨晓军
***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陇西县创新扶贫机制,变“大水漫灌型”扶贫为“精准滴灌型”扶贫,举全县之力脱贫攻坚。统计显示,2015年陇西县减少贫困人口4.85万人,63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2%。
在陇西采访,每个村庄都有脱贫致富的故事,记者选取的这四个村就在其中。
菜子镇牟河村:挪出“穷窝”奔富路
“牟河村田家屲、东沟社等5个社山大沟深,过去是行路难、上学难、致富难。”站在菜子镇牟河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平整的文化广场上,镇驻村干部王国杰指着一排排白墙灰瓦的新房介绍:“为了将这5个社159户人家挪出‘穷窝窝\’,我们争取了总投资1153万元的易地搬迁项目,已建成104套住宅,未来将分期分批进行搬迁安置。目前,有搬迁意愿的24户贫困户已全部享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款和易地扶贫搬迁的贷款政策。”
“易地搬迁,不仅要让群众搬得出,住得稳,最重要的还是要能致富。”菜子镇副镇长、牟河村挂职书记何亚兵告诉记者。为了让搬迁群众过上好日子,村里引进祥瑞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在安置区附近流转土地100亩,规划建设食用菌种植大棚100座,一期已建成30座,通过入股、承包、务工等方式,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已有109户贫困户入股545万元,预计三年内每户每年分红收益在4000元左右。同时,组织引导上庄、红崖等5个社117户贫困户发展中药材、草畜等种植。他说:“今年药苗价钱好,亩收入能过万元!”
田家屲社贫困户张福林家里有5口人住在山沟里,家中老人常年生病,两个孩子尚小,再加上要种地,夫妻二人已腾不出精力外出打工,日子一直不宽裕。“把家从穷山沟搬到平川里,好处多得很呀!”说起搬迁的好处,张福林说,“政府给了4.2万元的补贴,自己贷了5万元贴息款,这样终于能住上新房了,娃娃们也能就近上学不用接送,农闲时附近还有大棚可以去打工,一年能挣三万元呢!等攒了钱,再学些技术,我还打算承包一个食用菌棚挣大钱呢!”
巩昌镇崖湾村:扶贫队长的金点子
巩昌镇崖湾村在陇西县南部山区,气候阴冷、交通落后。全村5000多亩耕地,适宜农作物种植的只有十分之一,遇到干旱或雹灾,庄稼就会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自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在帮扶单位大力帮扶下,崖湾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支书王玉成介绍:“这几年村里的养殖业发展很快,已有两个养猪合作社,发展社员48户,养猪500多头;养羊合作社有3个,发展会员200多户,平均每户养羊10多只,散养60多只的也有很多;养牛3至5头的也有五六十户。”
“但是,饲料成本高,限制了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王玉成说,“这个难题,让韩冬书记的一个‘金点子\’就解决了。”
韩冬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北院后勤管理中心副经理,2015年7月底,受中组部委派,来崖湾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了解到困扰该村养殖业的难题后,经过大量走访调查,最后从四川和陕西引进低成本高产量的优质牧草——巨能草,准备今年先推广种植二三十亩,试种成功后扩大种植规模,彻底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巨能草一亩成本二三百元,产量能达到四五吨,韩队长的‘金点子\’,让养殖户吃上了‘定心丸\’。”王玉成说,“他还教村里人用自家产的白菜腌制酸菜,然后村里统一收购再卖出去,一包成本2元的酸菜可卖到四五元。不仅如此,韩队长还在积极争取建设农家乐、幻影哈哈乐影像体验馆、生态养殖园等多个项目。村里人都说,韩队长装着一肚子致富‘金点子\’!”
云田镇安家咀村:企业建在家门口
“2012年建成的占地1500亩的安家咀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是陇西渭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最大的种植园区。现入驻金龙合作社、裕新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陇西徵鑫药业公司和甘肃祥瑞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4家业主,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吸纳周边群众200多人常年就地务工。园区生产的黄瓜、辣椒、西葫芦3个产品已通过了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委员会认证。”说起安家咀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支书王金龙侃侃而谈。
王金龙的另一个身份是陇西金龙种植合作社社长。他告诉记者,由金龙合作社建设的农业区以每亩500元流转土地300亩,已建成高效日光节能温室118座、钢架塑料大棚112座,全部种植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西红柿、黄瓜、西葫芦等蔬菜,日光节能温室每座年均纯收入在3万元左右,钢架塑料大棚每座年均纯收入1万元左右。合作社能吸纳四五十人常年务工,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
“公司建设的马铃薯种薯扩繁区现有日光节能温室42座、钢架大棚60座,全部种植马铃薯原原种,日光节能温室座均年纯收入10万元左右,钢架大棚座均年纯收入3万元;150亩的露天原种扩繁区,主要种植公司培育的原原种,年收益100多万元。”裕新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尚高云说,“一个村有四家企业,老百姓一年四季有活干,加上土地流转费,脱贫致富不再难了!”
“60多岁的老汉也有钱挣,这多亏村里把企业建在了家门口!”该村万崖渠社村民闫志明说,“以前种玉米一亩收入不到500元,现在土地流转每亩收入500元,还能在棚里打工,过节还发清油、大米,年底还有奖金,我老汉一月也能挣2000多元。现在村里很多农民就像干部一样上班了!”
“项目全面建成后,安家咀园区将成为全县马铃薯原原种扩繁配售、中药材育苗及种子繁育、菌菜生产及交易的又一个中心。”村支书王金龙自豪地说:“到那时,村里的农民就变成农业产业工人啦!”
通安驿镇马头川村:发展产业不差钱
2006年,通安驿镇马头川村中川社贫困户何发祥通过整村推进项目养了一头牛,他又到村里的“土银行”借了5000元买了一头牛,当年就添了两只牛犊;2008年再次从“土银行”借了5000元养了5只羊。经过这些年的滚动发展,他不仅还清了借款,还盖起了新房,用16万元买了一台翻斗车拉沙,去年挣了4万多元,今年又添置了一台翻斗车,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土银行\’建在家门口,解了村里很多人的燃眉之急,建圈舍、买饲料和买种子、化肥急需钱,都能在村里‘土银行\’贷,又方便又快捷。”何发祥说。
何发祥嘴里说的“土银行”,就是2006年村里成立的村级互助资金协会。
马头川村村支书李生荣告诉记者,2006年,作为国务院扶贫办的试点之一,陇西县在通安驿镇马头川村、双泉乡胡家门村、宏伟乡左家村、菜子镇二十铺村、云田镇二十铺村成立了“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协会”。由政府给这5个贫困村每村注入15万元扶贫资金“铺底”,向贫困农户赠股、配股,并鼓励村民自主、自愿、以自有资金入股的形式,成立发展生产基金。以低于银行利率的借贷方式供加入互助组织的农民使用,使扶贫资金产生了一次投入、农民持续受益的效果。
“银行贷款质押、担保,手续特多,最快也得半个月,在村互助资金协会只需7天就能贷到5000元。”李生荣说:“西坡社村民李刚2012年做了肺部手术,不能外出打工,村里就给他贷了5000元互助资金建了彩钢圈舍,养了300只鸡,去年收入4万多元,现在已经发展成4000只鸡的养殖大户了。互助资金协会成立至今已累计发放贷款203万元,帮助村里许多像李刚一样的贫苦户发展种养业脱了贫。”
新闻推荐
陇西用活金融资金助贫困户增收本报陇西讯(记者杨世智通讯员何爱平)为进一步发挥金融资金助推脱贫增收的效益,近年来陇西县立足本地自然气候条件、农民种植耕作习惯、现有产业基础及市场需求,积极探索...
陇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陇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