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
“这是我们最好的新年礼物”!本报记者 党运 摄
“这么多的新衣服,今天真高兴”,“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12月30日,当收到承载着众多好心人心意的“爱心暖包”时,岷县灾区两所贫困小学的400余名学生异常激动,在许多孩子眼里,这不仅仅是一份温暖,更是一份希望。当天,本报记者和城关区文明办负责人一行12人奔波近5个小时将“传承大爱,传递温暖”首批爱心物资送到岷县寺沟乡录沙小学和张马路小学。爱心之路第一站,暖意融融!
“这些衣物,我们有多么渴望”
从兰州出发,我们历经近5个小时,终于到达岷县寺沟乡,第一个要发送物资的学校——录沙小学。下午将近2时我们到达时,200多名学生已经整齐列队,他们睁大眼睛看着一个个“爱心暖包”,而我们此时注意到,他们许多人,至今身上除了一件穿得很旧的毛衣外,就是一件已经许久没有清洗的校服。而当日岷县的最低气温已经达到零下11摄氏度。
一位女同学告诉记者,衣服脏了他们也想去洗,可一到冬天,她只有一件毛衣,“害怕洗了没穿的了。”当天在捐赠现场,听到了太多这样的答复。由于今年“5·10”岷县特大雹洪泥石流灾害给这片土地带来严重损失,许多农村家庭生活都捉襟见肘,更何谈给孩子们去购买新棉衣,在寒冷的冬季,拥有一套新棉衣成了孩子们最大的愿望。
30日下午我们一抵达学校,在校教职工就连忙与记者一起搬运爱心物资,看得出来,老师们比孩子们还要高兴,五年级的老师周岷宏告诉记者,“你们不知道,这些衣物我们有多么渴望!”
“妈妈,我有过年的新衣服了”
刚领到“爱心暖包”,录沙小学一年级2班的学生马文强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裹,向记者展示他领到的“宝贝”,“棉衣、棉裤、书包、围巾、手套、棉袜……”看着漂亮的新衣服,他高兴得合不拢嘴。
在拥挤的学生中间,记者见到了五年级学生、11岁的李富军。今年4月,他的父亲因患白血病不幸去世,家中已是负债累累,而在“5·10”雹洪泥石流灾害中,20年前的老房子又遭受重创,对于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拿着“爱心暖包”,记者看到李富军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他告诉记者,在得知30日下午爱心衣物会抵达学校后,高兴得一夜都没睡着,“上午从家里往学校跑了3趟,就为了看叔叔阿姨来了没有。”
拿到“爱心暖包”后,记者跟随他来到他的家中,所谓的“家”不过是一间已经有多处裂痕的土坯房,房子里漆黑一片,灶台上只有一口锅,除了一张桌子,家里几乎没有任何家具。母亲李忠萍告诉记者,因为给孩子的父亲看病,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平时她出去打工,11岁的李富军和3岁半的妹妹,全靠体弱多病的老奶奶一人照顾。看到记者来时,李忠萍眼眶已含着泪水,“听到孩子告诉我,‘妈妈,我有过年的新衣服了\’,我就忍不住哭了……”
“谢谢好人,愿他们一生平安”
爱心货车一驶入校园,便引来村子里父老乡亲们的围观,他们把这天当作孩子们的“新年”,许多老人站在捐赠队伍后面,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他们的笑容,是那样质朴。发完物资,一位家长非要拉着记者去家里坐坐,看得出来,他们对这次活动是多么的认可,“孩子是家长的牵挂,你们召集社会上的好心人关心我们的孩子,就是给我们最大的恩惠,我们谢谢好人,愿他们一生平安!”
于芳琴是一年级学生李圣杰的母亲,她从河对岸的家中特意赶到学校。她告诉记者,今年岷县“5·10”雹洪泥石流灾害使家中损失惨重,冰雹砸坏了家里的房子,她在上房清理冰雹时又不慎从房顶坠落,摔坏了腰,由于生活条件差,今年根本没钱给孩子购买衣服,看着自己的孩子领到崭新的衣物套装,她说是社会上无数的好心人帮她圆了一个母亲的新年梦想。
录沙小学校长王全忠告诉记者,原本学校给学生通知的接收时间是下午2时,可中午就有学生早早来到了学校。王全忠说,“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还不知道‘爱\’是什么,不知道‘传承大爱 传递温暖’活动的意义在哪里,但他们知道这是来自\‘好心人’的关爱,是这些关爱,让包括他们在内的贫困学子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相信他们会记住这次捐赠,我也相信他们会感激这个社会,去报答那些他们素不相识的\‘好心人’。”
本报岷县特派记者杜斌 王家安 崔亚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家安 实习生吕文君 金雪蓉)去年12月12日,为了让兰州“最美夫妇”龚大锬、李成环的爱心传递下去,城关区文明办联合本报发起“传承大爱·传递温暖”活动,向经受过泥石流灾害的...
岷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