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路村村民从家里拿来馍馍和饮料递给民警。本报特派记者 田蹊 摄
村民为救援官兵灌热水。
合力推车走出泥潭。本报特派记者 房毅 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岷县地震灾区,除了老弱妇孺,很少有闲着和束手等待援助的当地群众。他们都积极展开自救,同时也积极帮助他人。
29岁的董晓斌是岷县秦许初中的一名教师,父母都在拉路村,家里房屋倒塌,所幸没有人受伤。地震发生时董晓斌在兰州,得知消息后,他立即从兰州购买了大量的蜡烛、纱布、碘伏、正骨水等日常用品,并立即乘车赶回岷县老家。
“我知道灾后急需日常生活用品,我只是想尽一点自己的力量而已。”一直参与救灾,已经一天一夜未合眼的董晓斌说。
49岁的董来华是拉路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在拉路村附近的灾民安置点给大家免费烧开水,让大家能够喝上热水,吃上热乎的方便面。
“儿子在家里清理埋在废墟中的药材,我到这儿给大家帮点小忙。” 董来华说,她家的6间土坯房在地震中全部倒塌,所幸人都及时逃了出来。
就在这时,记者在安置点看到了感人一幕,董来华的女儿想用烧开的热水给自己泡一碗方便面,董来华将女儿悄悄拉到一边说:“热水不多了,先给远处来救灾的人吧。”简单的一句话,体现了董来华对前来救灾人员的感激之心。在岷县灾区,你随处可以感觉到这种感恩之心。
记者亲身经历的几件小事就能说明这一点。
7月22日下午,本报一名记者在梅川镇车路村采访时到村里一小商店买了包香烟,商店老板得知是参与救灾的记者时死活不肯收钱,在记者强行将钱留下时,老板硬塞给记者一瓶饮料后说:“饮料你必须得收下,不然我心里过意不去。”
7月22日晚,记者在岷县县城乘坐了一辆拼客的出租车,开车的“的哥”和车上的乘客得知记者是参与救灾时,同时要求先将记者送达目的地。下车时,“的哥”就是不收记者的钱,他只是说:“应该的,应该的。”
本报特派记者 邢剑扬
新闻推荐
受灾群众领取救灾物资。本报特派记者 田蹊 摄 本报岷县讯 (特派记者邢剑扬)7月22日晚,岷县灾区群众度过了地震后第一个夜晚。受灾群众住的情况如何,吃得怎么样,生活得好吗?23日,记...
岷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