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交响》 景晓钟 著作家出版社2014年7月版
1985年7月19日至25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甘肃分会等7个文化团体在兰州联合举办了甘肃国际花儿学术讨论会。其间,我被安排与甘肃岷县的景生魁先生同住一室。生魁仿佛刚刚从田里归来,一副典型的西北普通农民的打扮,敦厚诚朴中带有几分木讷和拘谨,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几天来朝夕相处,听生魁用地道的岷州方言讲述他对洮岷花儿的痴情追爱及其独到见解,特别是他自己坎坷一生的苦难历程,令我嗟叹不已,不能不对这位其貌不扬的花儿学家另眼相看。
生魁先生是晓钟的父亲。两代文人,一脉相承。正是通过生魁先生我认识了晓钟其人其诗。晓钟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曾做过教师,后从事行政工作。他的诗集《心灵的交响》 涉及题材广泛,写社会写人生,写自然写生态,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随便翻开几首诗,你就会被那些色彩浓重的词语蒙住眼睛,感受到一种被压抑的冲动。这些“奔跑的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似乎可以触摸或任意组合, 比如黑夜以及与黑相关的意象:乌鸦、木炭、星空、阴影、坟墓、暗墙、灰尘、寒冷、孤独、痛苦、恐惧、背叛、死和梦……或者与之相反的东西,雪、阳光、马灯、雷电、利刃、珍珠以及发光的河流、道路等等。诗人独特的视角中,黑并不是单纯的色彩语言,它其实已经“背叛”了没有光就没有色彩的原理。即使闭上眼睛,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和美感。对于晓钟而言,那些刻骨铭心的体验是生命的出发方式,也是作为诗人的灵魂归宿——它们永远鲜活地存在着,成为他“心灵的交响”和动力的原点。
晓钟是游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诗人。他写自由诗,也写散文诗。从收入这部诗集的《下卷:散曲与恋歌》来看,他对这种边缘文体的把握已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是,无论他怎样变换形式或手法,怎样在人与自然之间穿越或寻找另一种体验,我们都能够看到那个永远不变的背负着孤独匍匐前行的影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在一个叫西京的村子》、《一个名叫桃花的女子》、《卖花的花阿婆》、《修鞋店的老鞋匠》、《花儿滩的花儿》、《狼渡草原的绿韵》……这些诗题串连起来本身就是一首诗:关于岷州,关于故乡,关于父老乡亲……
生于斯,长于斯——岷州古老而瘠薄的土地养育了晓钟。他的爱与恨在灵魂深处震颤着、烧灼着,固执地“追寻一个方向,一个座标,企图找回梦中的神圣”。一条普通的河水永远流淌着善良的歌谣。就在音乐盛开的那一瞬间,我知道你并不寂寞,和着两岸的劳动号子和激越高亢的“啊呜令”,畅意地释放内心的大悲喜和大忧欢。那里并不缺少诗和诗人,就像漫山遍野的当归和土豆。正是这样丰厚的沃土,给了诗人成长中所需要的足够的盐以及敏感与天性。
晓钟人到中年,诗趣正浓。艺无止境,贵在创新。仅就这部诗集而言,也是参差不齐,缺憾难免。创作需要呕心沥血,同样需要自我“背叛”。希望诗人走自己的路,也听听别人在说什么!
(书评人 屈文焜)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黎君 首席记者张鹏翔)岷县一刑满释放人员无所事事,勾结他人疯狂盗窃摩托车和电动车变卖。近日记者获悉,岷县公安局成功打掉这个盗窃犯罪团伙,抓获团伙成员3名,侦破盗窃摩...
岷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