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换季,菜价波动较为明显,市区蔬菜价格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近日,记者采访中发现,虽然眼下蔬菜供应以及价格基本平稳,但在同一居民区附近不同蔬菜销售网点上的价格差异非常明显,甚至部分菜品价格相差2倍以上。对此,许多每日进出菜市场的市民更是深有体会,为了丰富菜篮子、降低买菜开支,相当一部分的消费者会“舍近求远”,去离家较远的蔬菜市场买菜。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蔬菜价格在同地区出现较大差异呢?连日来,记者就此现象进行了深入走访。
两站路内菜价相差两倍多
为了全面了解同一区域内的蔬菜价格差异,记者选择了土豆、白菜、长茄、辣椒、西红柿、番瓜、韭黄、姜、上海青、红皮蒜十类普通蔬菜,在不同的蔬菜市场问价。
11月2日上午,在定西南路蔬菜市场上的白菜卖到了0.4元/斤,而在距此两站路的定西二支路菜市场上每斤白菜的单价为1.3元/斤,价格相差两倍以上;长茄2.0元/斤、辣椒2.5元/斤,单价比定西二支路菜市场上均要便宜0.5元至1.0元;大蒜为6.0元/斤,与其他市场相比每斤低了2元左右。在定西南路蔬菜市场上,记者看到“一元菜”并不少见,莲花菜0.7/斤、菜花1.0元/斤、象牙萝卜0.7元/斤。与其他菜市场相比,价格明显低廉了很多。
随后,记者走访五泉菜市场了解到,茄子、西红柿多为2.5元/斤,辣椒3.5元/斤,韭黄5.5元/斤,番瓜2.0元/斤,白菜1.3元/斤,洋芋1.5元/斤,油菜1.8元/斤,姜4.5元/斤,蒜8.0元/斤。记者了解到这里摊贩销售的蔬菜基本来自批发市场,从地头到餐桌基本上经过了三四次交易。价格虽说稳定,但对消费者来说并不算便宜。与周边的一些菜市场相比,大多蔬菜的单价还是要高出0.5元左右。
就单种蔬菜价格对比来看,品质相近的同种蔬菜,在不同的蔬菜市场,身价相差也十分明显。11月2日,鼓楼巷菜市场上的西红柿零售价为每斤3元左右,而在雁滩地区的滩尖子、宋家滩等多个菜市场上,每斤售价最高也仅为2.5元,而在张苏滩蔬菜批发市场附近的零售摊点就更便宜了,每斤只要2元甚至更低。再以韭黄为例,鼓楼巷菜市场为每斤7元,张苏滩附近的零售摊点仅为5.5元。
跑远路买菜图省钱
记者发现,这种菜价差别几乎出现在所有种类的蔬菜当中,而不同的菜市场价格的区别也很明显。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消费者对自家周边的菜市场的整体价格水平较为了解,因此相当一部分的消费者选择了“舍近求远”,去价格相对较为便宜的菜市场买菜。
在定西南路蔬菜市场上,记者遇到了拉着便捷购物车的刘秀梅大妈,她说:“还是在这里买菜比较划算!一天下来,起码也能节省五六块钱。”刘大妈告诉记者,自己在瑞德摩尔居住,楼下也有菜市场,可是那里的蔬菜价格整体较高,和定西南路蔬菜市场相比,西红柿、茄子的价格每斤要贵5角钱以上,蒜薹、韭黄等高价蔬菜的价格也要贵上一两块。天气暖和时,她每天散步来这里买菜,现在天气冷了,她基本上两天来一趟,基本上全家人的蔬菜都由她采购,偶尔才会在自己楼下的菜市场上买。
和刘秀梅一样舍近求远去买菜的居民并不少见。家住火车站东路的魏大妈经常和院子里的老邻居一起乘车去雁盐大桥附近的蔬菜交易点买菜。“那里的菜都是周边菜农自己拉进城卖的,价格很便宜,白菜、萝卜、洋葱都是几毛钱,还有一些菜都是按堆卖,一大堆才一两元。就算是来回坐公交车,也划算啊!”
零售环节加价明显
为何蔬菜质量相差无几,进货渠道也基本一致,但零售价格依然有较明显的差异呢?
在安宁桃海市场做蔬菜生意的张师傅告诉记者,在流通环节末端,零售商的加价也是抬高菜价的一大原因。“有少数摊贩的菜是菜农自己拉进城销售的,八成以上的菜都是批发市场进的货。从价格来看,品质、产地相近的蔬菜批发价格基本相同,上下相差也就一两毛钱。但到了零售环节,菜价差异就很明显了。”从同一辆车上卸下来的菜,到了不同的市场就是不同的价格。摊子在繁华市中心的、高档住宅小区的,或者周边住户整体消费水平比较高的,零售价就普遍定得高,而且同一个市场上菜贩们基本上形成了“默契”,蔬菜价格基本一致。相反,如果周边居民购买能力有限,菜贩们的零售价格也就会定得略微低廉一些,借以吸引消费者。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张师傅提到的这种蔬菜零售商“看人定价”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安宁科教城附近,记者看到基本上辣椒、茄子、豆角等多种蔬菜的单价都要比费家营附近的菜市场零售价格高出0.8元左右,有些甚至更贵;在新港城内的蔬菜店里,多种蔬菜的价格要比在数百米外的宋家滩菜市场贵0.5元左右,而与周边蔬菜晚市相比,价格差异更大。
多个原因
“拉大”菜价差异
造成同城甚至同区域菜价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记者了解到,菜贩批发蔬菜的中间环节不同以及摊位费、菜品损耗等经营成本不同是造成兰州市蔬菜零售价格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菜贩每倒一次手,零售价都能上涨0.5元以上,而在冬季或是某种菜品较少的情况下,这个价格的上涨幅度甚至更高。”在酒泉路附近的菜市场做了12年蔬菜销售的小王告诉记者,如果消费者在城里的蔬菜市场买菜,那么端到饭桌上的菜至少已经经过了菜贩4次倒手。小王每隔几天就会去张苏滩蔬菜批发市场批菜,对各种蔬菜的批发环节都比较了解。她告诉记者,这里的菜大多数都不是直接从菜农手中批来的,除过外地菜,就一部分本地菜来说,除过菜农这个环节,至少都经过了二至三次倒手,除去损耗等成本考虑,每次倒手蔬菜的单价一般都会加价0.5元左右,而像小王这样的零售商批发后因为摊位费相对较高、损耗相对较大,零售价加价一般都在1元以上。
“由于经营品种比较多,我租用了4个摊位,每个月包括租金、水电等在内的管理费用大约在500元左右。”在张掖路菜市场里,一位菜贩告诉记者,批发来的菜,一般情况下都卖不完,而且为了保证菜的卖相好,他们一般都会把蔬菜上很多看起来不很新鲜或残破的部分除去,这样一来,不少菜,尤其是类似白菜这种卷心菜,都会损失掉不少,这些情况都增加了菜贩的成本。记者了解到,在已有一定规模的菜市场里,平均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摊位费每月大约在400元左右,而一些小型或边远市场里,菜贩只需缴纳几十元的管理费就可经营。
建议:增加社区蔬菜直销点
如何平衡这种菜价所谓的区域性差异?市民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应该减少蔬菜的中间环节,增加社区直销点,鼓励平价肉菜进社区等措施。
“要想真正保证老百姓就近买到的蔬菜价格降下来,还是得减少蔬菜的中间环节。像平价肉菜进社区活动就挺好的,我觉得蔬菜又便宜又新鲜,还很方便。”对于去年开始做的‘平价肉菜进社区\’工作,家住滩尖子的陈大妈直竖大拇指。市商务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社区周六肉菜集市主要是在冬季蔬菜供应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开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政府引导,搭建农产品直销平台,让农民的地产蔬菜直接进入到社区进行直销,减少流通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蔬菜价格,既让广大市民买到物美价廉的农副产品,同时解决农民自产农副产品销售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资源共享,城乡共赢。
“从实践情况来看,建立蔬菜直销点是目前解决菜价差异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市商务局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实行的平价肉菜进社区的情况来看,这种方式为蔬菜种植县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户进场直销提供经营设施,有效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蔬菜零售价格,受到消费者和经营者的一致好评,他建议今后应将此类以蔬菜直销为内容的售卖形式常态化,以解决目前菜价差异的问题。
新闻推荐
民办博物馆,像拣拾散落在民间珍宝的孩子,以一己之力将遗世瑰宝展示于千尺空间,同时,民办博物馆的公益性、私人藏品的不可变更性和办馆所需的不小的开销却使人们对民办博物馆怀有种种质疑与不解。据国...
定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定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