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鞠轩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2月4日,立春。
“嘀铃铃,”“嘀铃铃”……
午后3点的兰州铁路局调度大厅,一个个格子间里传出的电话铃声和通话声此起彼伏。
调度员李晖紧盯着列车运行图,一只手轻点着鼠标,另一只手熟练地拿起桌上的盒饭。这份盒饭,是11点半送过来的,早已没了热气。他拿起筷子刚要吃,手边的电话又响了……
这只是铁路人鏖战春运“大片”中的一个“片花”而已。 节前,笔者深入到兰州铁路局,撷取了帧帧“片花”,感叹这些“片花”在归心似箭的游子和亲人的期待之间,铺就了一条暖暖的回家路。
2月5日,立春的第二天,是兰州客运段乘务员史淑华出乘的日子。
早上6点,窗外还是浓浓的夜色。史淑华起床后煮了几个荷包蛋,放到暖气上,又在旁边给儿子留了个字条,她就默默地收拾好乘务包,出门直奔位于兰州红山根的客车车库。2个小时40分钟后,她将随着K132次列车离开兰州。
9点10分,K132次列车启动后,史淑华就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一样忙开了,她除了负责13号硬座车厢外,还要协助列车长查验车票,随时为旅客补票。列车到达天水,开始超员,照顾重点旅客、安全宣传、巡视车厢、清扫车厢卫生,一个班8个小时下来,她清理的垃圾果皮装满5个大垃圾袋,每袋垃圾足有20斤重。一趟车往返运行6200公里92个小时,她清理的垃圾有40袋左右,算下来将近800斤。
而就在两天前,也就是传统节日小年的那天,地处戈壁荒漠的敦煌车站客运主任盛金兰一家,把小年当大年,一家人团团圆圆提前吃了个年夜饭。
盛金兰的爱人刘海泉是酒泉车站的一名货运巡守员,女儿在甘肃嘉峪关移动分公司工作。“两城三地”的工作状态使一家人一个月也难得见一次面,凑到一起吃顿饭几乎成了奢望。今年的小年,盛金兰的爱人和孩子专门乘汽车赶到敦煌,一家三口聚在她的办公室里美美地吃了一顿饺子,算是提前吃了个年夜饭。在采访中,我们得知,盛金兰在客运主任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25年来,她没有和家人过过一个“年三十”。
同样是小年,距离敦煌千里之外的兰州车站却异常繁忙。一列接着一列的旅客列车轰隆隆地驶进车站。一番检修之后,又一列接着一列轰隆隆地继续前行。
被称作“客车医生”的客车检车员们一手拿着检车锤,一手拿着检车灯,弯腰、钻车底,以骑轨的方式探着头,眼光跟着灯光移动……同往常一样,他们专心检查着车辆的每一个部件,对节日的氛围全然没有感觉。
在一年一度的春运中,这里的检车员每天要对122列2196辆客车的制动部、连接部、转向架等关键部位进行检查和保养维护,排除一个个隐患问题,确保旅客列车的绝对安全。他们每组6个人,要在8分钟之内完成18辆车的检查任务。有心人曾经做过统计,这些检车员每天在站场来回走的路差不多有20公里,弯腰、下蹲上千次。他们早晨10点半就开始吃午餐,因为只有这个时候稍微空闲一些。如果半个小时内吃不完,就要到下午3点多才能接着吃。
2月6日,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定西工务段陇西涂油组的几名年过半百的涂油工,早上5点就要起床,吃力地抬着200多斤重的车载式钢轨涂油器上到站站停的“绿皮车”尾部,给全段33.4公里的小半径曲线涂油,一年涂油1.21万公里。一年365天,除了大年初一,这群“涂油愚公”都要在一样的时间、一样的地点重复着一样简单而又枯燥的工作,风雨无阻,年复一年。
2月7日,腊月二十七。11点08分,T197次列车在兰州站缓缓停稳后,身穿黄蓝对比服、头戴安全帽的上水工王聚明迅速起立,抽出上水管,快速插进列车注水口,再打开上水阀。在列车站停的几分钟里,他一溜小跑地按同样的步骤给3节车厢上水,他所在的这个上水组每天平均要给到达客车上水180吨。今年50岁的王聚明在上水工的岗位上已经干了8年,其中有7年的年三十都是在上夜班,即将到来的第九年也不例外。
17时20分,兰州车站5站台,K2061次列车的8号车厢门口,垃圾清理工马向平跳下装着黑色垃圾袋的三轮车,麻利地将堆在8号车厢附近的两袋垃圾拎起扔进三轮车里,垃圾袋里的污水弄湿了他的半截裤腿。马向平用力踩了好几下脚蹬,负重的三轮车才缓缓起步,继续向下一节车厢驶去……
新闻推荐
古浪农村兴起“流动餐厅”本报记者齐兴福如今,在农村摆宴席,“流动餐厅”可以上门服务。厨师、服务员以及桌椅板凳一应俱全,时间不长,几桌美味佳肴便能端上桌面——时下,在古浪县等地农村,一种被称为“...
定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