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移民 倾注大爱
方学贵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吃着杂粮饭、住着藏头房。”这是我2008年12月在瓜州县上任之初时,移民乡镇最真实的写照。
瓜州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妥善接收安置了全省11个市州、23个贫困县市区的“两西”(定西、河西)、疏勒河、九甸峡三大项目移民和外来租地农民等四类移民,共计18131户、82530人,移民人口占到全县总人口的58%、全县农村人口的79.7%,新建整建制移民乡6个(民族乡4个)、移民村34个,是酒泉市乃至甘肃省的移民安置大县。
上任后,我立即深入全县移民乡村走村入户开展调研,听民意、摸家底。面对移民乡镇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恶劣、耕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农业生产能力低下、移民生产生活困难、部分移民群众返迁等现状,我深刻地认识到,瓜州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在移民,难点也在移民,没有移民的脱贫致富,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为了提高帮扶成效,我们制定实施了县委常委带头的“四包增收责任制”。“移民不脱贫、干部不脱钩”“教给移民干、干给移民看、带着移民干”的口号和行动,让移民群众看到了全县各级干部帮助带领他们发展的决心。
赵具平是我的联系户,一家4口人,只有2名劳动力, 12亩耕地盐碱化严重无法耕种,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在我们的扶持、帮助下,赵具平积极筹措资金,搭建了2座日光温室种植蔬菜。我还安排技术人员长期在这里蹲点,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为他送去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为他协调落实了产业发展扶持贷款。如今,温室种植已经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使他家的生活居住条件焕然一新。
在走访自己联系的贫困户陈志祥家时,我了解到他的孙子陈兴民在兰州读高职,学费还缺一部分。我当即安排工作人员,以我的名义资助陈兴民读大学,每年资助1000元,直到学业完成为止。帮助这个家庭脱贫致富、帮助陈兴民完成学业,我义不容辞!
加快移民群众脱贫,不仅需要在增加收入上下功夫,更需要在夯实硬件设施基础、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上想办法。必须让移民群众在经济脱贫的同时,实现思想观念“脱贫”、文化素质“脱贫”,这是基础,也是前提。在全面调研、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瓜州县移民乡村扶贫开发五年规划》《瓜州县移民扶贫开发示范区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提出了移民乡镇抓生产普及、技术覆盖、土地改良、产业培育、劳务输转的工作思路,构建起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为了解决资金难题,5年来,我带领政府分管领导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每年数十次到省市专题汇报工作、争取扶持。通过不懈努力,共争取落实各类帮扶项目资金7.44亿元,实施危房改造、农田水利、饮水安全、产业开发等项目,配套建设了乡卫生院、畜牧站、学校、文化站等公共服务机构,解决了7655户3712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5年间,移民乡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从精到特的巨大变化,移民群众的收入也逐年增长。2013年底,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13元,比2008年增加3386元。
5年来,自己近一半的精力花在了解决移民问题、推动扶贫开发上。这期间有目睹贫困现状的焦虑,有探索未来出路的不易,有奔走汇报争取帮扶的艰辛,更有带领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的充实。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辛勤和努力没有白费。整洁的村容村貌、宽敞明亮的住房、快速发展的特色产业、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移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日渐殷实的生活,见证了我们5年的不懈付出。通过5年的基层工作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心系移民、倾注大爱,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学思践悟、真帮实扶,就一定能够赢得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只要俯下身子沉下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就能有所建树、有所成就。
(作者系中共瓜州县委副书记、县长)
新闻推荐
定西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本报定西讯(记者王雨)定西市围绕实施“3341”项目工程,以项目为载体,着力在夯基础、建平台上做文章,在育产业、创特色上下工夫,全市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今年,全市共确定市列重点项目...
定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定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