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政府推动、市场促动、能人带动、社会联动、本人主动”的多元化输转新格局,确保平均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人转移就业并实现稳岗增收。
□每年开展3000人以上的劳务品牌项目培训,提高补贴标准,扩大培训规模。
□2016年,全市农民工创业人数突破1万人,吸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要达到2万人。
在市委、市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中,引导输出劳务脱贫被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举措,放在突出位置。《意见》对做好贫困劳动力培训输转提出具体要求。近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瑞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对劳务扶贫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
记者:定西市近年来为推进劳务经济发展举措不断,请问劳务扶贫对脱贫攻坚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王瑞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劳务扶贫工程,对脱贫攻坚具有战略意义。面对农村劳动力基数大和农民增收难的实际,充分利用劳务输出的“短、平、快”优势,积极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确保贫困农户短期内增收脱贫最直接见效的办法。
记者:请问定西市引导输出劳务脱贫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王瑞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着质量低、稳定性差、收入少等问题,而劳动力精准培训输转“元古堆”模式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应遵循“提质、延时、增效”原则,努力实现输得出、稳得住、收入好的目标。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提质”和“延时”是手段,“增效”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后,我们将更加注重提高输转质量和服务质量,不断增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达到增收脱贫的目标,为定西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强劲动力。
记者:在劳务扶贫中,市人社局将重点做好哪些工作?目标任务是什么?
王瑞军:在下一步的劳务扶贫中,我们将以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为重点,构建“政府推动、市场促动、能人带动、社会联动、本人主动”的多元化输转新格局,落实好5个方面的工作,确保平均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人转移就业并实现稳岗增收。
首先,做好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积极开展劳务扶贫工作试点,在全市所有行政村推广实施劳动力精准培训输转“元古堆”模式。建立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劳务输转实名制数据库和用工信息储备库,做到贫困劳动力底数清、情况明,实现从市到县到乡到村数据共享。
其次,着力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继续实施《劳动力培训工程支持***实施方案》,整合培训资源,实现统一培训标准、统一补贴政策、统一制定培训计划、统一下达培训任务、统一考核验收等“五个统一”。免费开展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精准培训,2017年完成新增“两后生”和全市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全覆盖,使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有1人掌握一门技术、获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合格证书)。支持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民工培训基地,鼓励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依托定西电大和定西理工中专,到2020年建成2个高标准的市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各县区至少建成1个基本满足本地产业发展需要的公共实训基地。
第三,大力培育特色劳务品牌促进就业。每年开展3000人以上的劳务品牌项目培训,提高补贴标准,扩大培训规模。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优势工种,打造提升“薯乡牛肉拉面师”“牛谷河畔彩绘匠”“灞陵电子工”“狄道鲁班建筑汉”“贵清摘棉嫂”“李氏故里缝纫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加快促进劳务输转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第四,加强驻外劳务服务站和基地建设。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力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建立完善输出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重点对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就业人数集中地区的用工情况详细调查摸底,对已转移就业人员的务工时间、地点、行业和工资收入进行全面分析,对未转移就业人员的务工意向进行全面汇总,做到输转有目标、援助有措施、服务有保障。大力开展精准脱贫“企业+贫困村”招聘活动,积极协调辖区内重大建设项目吸纳当地贫困劳动力务工。积极开展劳务信息服务,发放跟踪服务联系卡,健全完善以劳务输转行业协会为纽带、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体、劳务经济人队伍、各类民办劳务中介机构、驻外劳务机构为补充的“五位一体”劳务经济市场服务体系,促进贫困劳动力与市场有效对接。
第五,实施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依托国家和省上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项目,实施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树立创业典型,健全贫困农民创业激励机制,充分释放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倍增效应。2016年,全市农民工创业人数突破1万人,吸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要达到2万人,并逐年稳步增长。
此外,我们将大力推进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增收,加强对建档立卡有培训愿望的农村特殊困难人员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雨露计划”、两后生培训以及家政服务员培训中,对特困群体予以倾斜。
新闻推荐
...
定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定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