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世智
在定西市安定区青岚乡,有一个叫大坪的山村,这里山高地陡,水土流失严重,“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斗、煮了一锅”,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大坪人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靠三辆独轮车起步,人背肩挑改土造田,建成甘肃省第一批人工梯田,有效解决了最迫切的吃饭问题,成为全省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大坪人继续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创业精神,不断探索贫困山区发展之路。2000年,大坪村在安定区率先稳定解决温饱。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坪村更是迈入了发展快车道,收入节节攀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成为定西市浅山区生态小康第一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省级文明村”“甘肃省民主法制示范村”。
一
盛夏时节,驱车前往大坪村,一条柏油路从山脚盘旋而上,直通村里。曾经光秃秃的“一梁三面坡”,如今有山有水,绿树成荫,风光如画。
面对如今的青山绿水,回忆起曾经改土造田的日子,村里人用生动的方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难忘的岁月画卷。
那时的大坪生产队,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田是“三跑田”、年年人发愁。1964年,毛泽东同志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激起了大坪人无穷的干劲。
“大寨人能干成的事,大坪人也能干。”在时任生产队长冉桂英的带领下,大家下定决心向大寨学习兴修梯田。
修梯田时,正值冬天。为了防止土地冻结,全队40多个劳动力全力改土造田。白天,迎着朝霞上山;夜晚,点点灯光成为人造的星星;三辆独轮车不够用,大坪人便背起背篓运土……
一个冬天过去了,虽然全队改土造田的面积只有5亩,但大坪人兴修梯田的决心却丝毫没有动摇。不仅如此,大坪人还将改土造田列为除了正常生产之外必须要干的“营生”,成立了老年组、青年组、民兵组等不同的“梯田队”,按照不同的任务量兴修梯田,一年四季,寒暑不辍。
今年71岁的刘玉秀老人,曾经是“铁姑娘队”成员之一,回忆起这段历史时仍然激情澎湃,“要过上好日子,就是要不怕困难,党员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她说。(转4版)
新闻推荐
在网站、报纸刊登信息 前往派出所进行身份查询和人像比对 男子离家三十年 救助站帮其返家
晚报讯(记者刘豹摄影报道)甘肃省定西市一男子年轻时从家里突然出走,三十余年杳无音信。近日,年近五旬的他在枣庄市和定西市两...
定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