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观看本报“文化走廊”。本报记者 田蹊 房毅 首席记者 裴强 摄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详细询问本报办报和发展情况。
9月10日上午,兰州秋雨初霁,微风凉爽。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带领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建华,专程来到甘肃日报社调研。
从“文化走廊”了解“新闻故事”
得知王三运书记来到甘肃日报社的第一站是兰州晨报,报社员工都兴奋不已,早已纷纷等候在晨报新闻大厅。
从报社入口处到新闻大厅,是晨报的“文化走廊”。王书记走出电梯,微笑着和大家亲切握手,从“文化走廊”起点处的“评报栏”开始,王书记一边浏览挂在走廊的一块块镜框里的版面,一边听取报社领导和晨报负责人的介绍和汇报。
“评报栏”里,张贴着《兰州晨报新闻提质行动实施方案》、《晨报采编》等,格外醒目。走进“文化走廊”,从《神十问天》的特刊封面到《甘肃获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特刊版面,从“党的十八大系列报道”到刊载“双联”行动、岷县漳县抗震救灾报道的报样,王书记都仔细观看,饶有兴趣地了解每个镜框背后的“新闻故事”。
肯定“甘肃第一都市报”
穿过“文化走廊”,一进入新闻大厅的刹那,欢迎的掌声热烈响起。王书记微笑着向大厅里等候的记者和编辑挥手,亲切地大声说:“谢谢大家!”
看见大厅的一张桌上摆放着近期兰州晨报的一些样报,王书记的目光聚焦在上面。这其中有岷县漳县抗震救灾报道的报纸,有《跨越——兰州新区获批第五个国家级新区》特刊,还有刊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记者走基层采访井下矿工、兰州晨报组织公益活动等精美版面。王书记一边翻阅,一边向身旁的报社负责人询问报纸的编辑、发行情况,“现在发行量是多少?”“你们和时政类报纸有什么区别?”
当得知《兰州晨报》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锐意创新发展,不断提高报纸质量,稳居“甘肃第一都市报”的位置,听到本报按照省委宣传部和甘肃日报报业集团部署“时政类都市报”的准确定位,以及本报做好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的介绍和汇报时,王书记给予充分肯定。
殷切嘱托,把新闻做“鲜活”
王书记十分关心都市报的发展。他向随行的省委宣传部领导询问省内都市报整体状况,了解各自的办报特色。听到已经创刊16年的《兰州晨报》逐步发展壮大,到去年总产值已过亿元时,王书记夸赞说“不容易”。
“这是一份有实力,也有创新力的报纸。”一旁的甘肃日报社社长张瑞民介绍说。目前,晨报采编员工平均年龄才三十出头,年青向上,富有朝气。王书记听了十分高兴,“年轻一点好,创新意识更强,接受新事物也快。”
创新是一份报纸发展的不竭动力。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兰州晨报分公司总经理李盾介绍说,我们坚持都市民生类新闻和时事政治类新闻有机融合的思路,努力办好报纸,王书记对兰州晨报将都市新闻和时政新闻兼顾融合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王书记还以去年兰州启动的大气污染专项治理行动和治理交通拥堵为例,说明时政新闻和民生话题的结合,他指出好新闻正是来自现实生活,他还鼓励大家要直面这些矛盾,“要好好报道那些鲜活的东西!”
这真挚而有力的话语,赢得大家又一阵热烈掌声,回荡在新闻大厅,也回荡在兰州晨报员工心里。
要把新闻做“鲜活”,我们一定牢记书记的嘱咐!
本报记者 王家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平丽艳)昨日,记者从省文化厅获悉,9月16日,“情系灾区 相伴共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服务设备捐赠仪式暨技术培训班在岷县举办。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向甘肃省...
漳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