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新闻 通渭新闻 陇西新闻 漳县新闻 渭源新闻 岷县新闻 临洮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定西市 > 漳县新闻 > 正文

唱响产业富民曲——漳县壮大产业发展助推精准脱贫工作纪实

来源:定西日报 2017-08-28 10:13   https://www.yybnet.net/

初秋时节,走进漳县。沙棘林枝繁叶茂,核桃基地硕果累累,牡丹园十里飘香,贵清山遮阳山游人如织……忙碌在产业园的群众干劲十足、信心百倍、喜笑颜开,产业扶贫让群众踏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漳县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展之路,抓住产业这个扶贫攻坚的“牛鼻子”,积极探索实践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沙棘、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核桃、油用牡丹等新型富民产业,不断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提高农民收入,助力精准脱贫。

野果果变成钱串串

多年来一直从事沙棘果收购的农民老原,兴高采烈地说:“这两年沙棘果长得好,也有门路能卖出去了。山坡上到处都是沙棘林,到了收获的季节,每天上山剪果子的人很多,他们赚的多,我也能多赚,这是个好生意。”殪虎桥镇从事沙棘生产的农民多,沙棘果长势好、质量高,沙棘已成为该镇的一项绿色富民产业。

笔者走进殪虎桥镇一家沙棘加工点,看到20多名工人正在沙棘加工生产线上忙碌。该镇竹林沟村贫困户吴孝勤告诉笔者,他每年这个时候都要来这儿打工,每天能挣100元,两个多月能挣6000多元。沙棘加工厂负责人王昌元说:“在用工高峰期,每天有40多人在这里务工。”

在殪虎桥镇,像这样的规模沙棘加工点目前已有14个,全镇年收购加工沙棘果8000吨,吸纳就业400多人,带动全镇2000多人从事沙棘产业,人均可增加收入6000多元。该镇负责人李彬颇有信心地说:“通过沙棘带动,全镇今年1000多人脱贫不成问题。”

2011年,漳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沙棘之乡”。2015年,经过第二十一届兰州投资洽谈会穿针引线,甘肃艾康沙棘制品有限公司入驻漳县工业园区,初步达成投资1亿元的合作意向。

如今,道路通了,沙棘的销路也打开了。漳县把沙棘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发展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牢牢抓在手上,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在种苗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开发上求突破,对沙棘进行综合开发,提高附加值,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同时引进了一批沙棘深加工企业,成功开发出沙棘酒、沙棘油、沙棘果酱、沙棘饮料等产品。

截至目前,全县沙棘加工企业达22家,从业人员600多人,年加工沙棘鲜果2000多吨,年产值6000多万元,把沙棘打造成了甘肃的名牌产品。

核桃树长成摇钱树

日前,笔者在漳县盐井镇的优质核桃基地看到,虽然树并不是特别高大,但由点连线、由线成面,核桃林规模大、长势喜人,一颗颗茂盛的核桃树上,是三五成群的果实,这些核桃的个头和数量远远超过了当地的土核桃。

路过的当地农民杨老三告诉笔者:“这些苗木都是政府统一从外地采购来的,都是好苗子,去年这些树就已经挂果了,这些树不但容易成活,还长得快、长得好,结出的核桃又大又多,吃起来口感也非常好!”同行的李大妈更是能说会道:“这个树才短短几年就见效了,按照这个速度长下去,可真有盼头。现在市场上一斤核桃15元,比猪肉都贵,这简直就是摇钱树,满树长着的都是钱呀!”

“种核桃的优势不只是经济效益,这只是一方面,就农民本身来说,核桃树的管理比农作物的管理要省时省事,多出来的时间他们还可以就近务工挣钱;同时,还可以发展林下经济,这些核桃树间种植牡丹苗每年都有相当可观的收益!原来的一份小钱要十分力,现在只需要花一分的力就可以挣到好几倍的钱!”盐井镇党委书记赵志刚对发展核桃产业自有“一本经”。的确,种核桃比种庄稼效益要好的多,而且这只是初期,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内,随着“摇钱树”越长越大,当地农民的钱袋子一定会越来越鼓。

近年来,漳县县委、县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提出了在漳河流域浅山区“盐川三十里、九岭十八坪”加快优质核桃基地建设,基地涉及6个乡镇30个行政村4.4万人。

为推进核桃经济林建设,漳县制定了“政府购苗、乡村组织、部门指导、农民栽植”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形成了政府资助、个人得利的长效机制。随着核桃干果产业的提质增效和产业链的不断延长,加上本土品牌的培育,核桃干果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截至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6.2万亩,挂果面积1万余亩,核桃干果产业已覆盖了全县7个乡镇33个村,将使5.6万人通过发展核桃干果产业直接获得经济收益。

牡丹园开出致富花

“我和儿媳在牡丹园里务工,一天给80元,干得多就给得多,一年下来各挣几万元不成问题。”正在园区务工的李金香告诉笔者,她家的十亩地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她和儿媳常年在合作社打工,收入挺不错的。

李金香家是漳县武阳镇典型的贫困户,家有7口人,老伴曾做过心脏搭桥手术,三个孙子正在上学,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她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越来越好了。

为了充分发挥园区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园区建设初期,便成立了漳县盛世牡丹农民合作社,以每亩800元流转武阳镇、盐井镇村民土地1万亩,已累计支付农户土地流转费800多万元,并吸纳周边村贫困户165户186人常年参与园区建设,人均每天劳务收入80-100元,人均年收入1.5万元左右。

今年,5000余亩种植基地里的700多万株牡丹花在盛世油用牡丹园竞相绽放。一场盛大的牡丹园开园活动隆重举行,来自十里八村的老百姓、邻近各县的游客、甚至全国各地的牡丹爱好者云集牡丹园,欣赏花中之王争奇斗艳的绰约风姿。一时间,漳县盛世牡丹园百花争艳、国色天香的新闻迅速登上了各大新闻网站的醒目位置,新华网、凤凰网、中国甘肃网……一朵朵娇艳欲滴的牡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爱好者纷至沓来,经历了数年的酝酿和鼓劲后,漳县牡丹产业厚积薄发,一跃而成为一项新的绿色富民产业。

“牡丹浑身是宝,尤其牡丹籽油是目前世界上专家认可的最好的食用油,其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2%以上,亚麻酸高达43%以上,是橄榄油的140倍以上。另外,牡丹花瓣可以提取牡丹精油,是高档化妆品的重要原料;牡丹花蕊也可加工茶;牡丹的根是名贵药品丹皮。”盛世牡丹园负责人张爱军介绍说,紫斑牡丹也称为树牡丹,一般第四年开始产籽,七八年时达到高峰,一亩地产籽300公斤,收益上万元;如果加工成化妆品、保健品,一亩地的收入可以达到几十万元;如果加工成牡丹油,一亩的收益可以达到七、八万元。

未来5年,该公司将建成万亩油用牡丹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帮助农户完成10万亩油用牡丹的种植目标。将牡丹从药用、观赏、油用综合开发利用,形成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做大做强,用牡丹这个产业带动全县的老百姓脱贫致富,走上小康之路。

目前,漳县采取“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法,打造集牡丹种植示范、产品加工、科研培育、旅游观光和花卉交易为一体的油用牡丹基地。基地涉及武阳、盐井、三岔3个乡镇,规划总面积2万亩,总投资3亿元。

近年来,盛世油用牡丹产业有限公司与盛世油用牡丹农民合作社携手,共同打造集牡丹培育、科研、种植推广、深加工和生态园林观光农业为一体的万亩高科技牡丹产业博览园。2016年2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2015年度全市具有较强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并受到嘉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是游览贵清仙境和遮阳盛景的好时机。大草滩镇新联村位于风景秀丽的遮阳山脚下,放眼望去,白墙青瓦坡屋顶的新居鳞次栉比。

笔者走进村民刘文堂家看到,农家乐的屋里沙发和双人床崭新崭新,床单、被子洁净整齐,还有太阳能洗澡间,做饭烧水用上了电磁炉,院子里种着各种花草,感觉清爽温馨。

“近些年道路条件大大改善了,前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县上先后给我们配备了价值几万元的太阳能、床单被褥等设备,现在我们的农家乐条件大为改善,跟城里的宾馆差不多,每年的旅游旺季,来农家乐吃住的外地游客特别多,家家都‘爆满\’,收入很可观。”刘文堂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漳县依托贵清山、遮阳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积极创建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乡村旅游品牌,紧紧围绕“守护好绿水青山,就会拥有金山银山”的思路,全力做好山水文章,致力发展绿色经济,风景区外出务工的农民逐年减少,依托自然资源兴办农家乐、采买山野菜、编制手工艺品……活了的不仅是当地经济,更有当地群众的思想,有十分力挣一块,有五分力挣五毛,就算有一分力,也要奋斗那一毛钱。如今,在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少了,回家乡发展产业的多了;抽烟喝酒谝闲话的少了,参加各种培训学技术的多了;比花钱狠宴席阔的少了,比孩子读书考大学参加工作的多了……经济发展改变了群众的生活条件,也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

这只是漳县群众依托景区发展经济的一个缩影。随着交通路网的逐步健全,漳县提出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的目标,大力开展生态绿化工程,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生态扶贫的有效载体,与扶贫整村推进、“7·22”灾后重建、易地搬迁、环境保护治理相结合,围绕房、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全县135个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目前,全县13个乡镇均结合各自特点,形成种类丰富、特色鲜亮的乡村旅游项目,差异化塑造“一镇一品、一村一特”的旅游品牌。

近年来,漳县立足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大力推进“旅游+”战略,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6年,漳县旅游实现综合收入3.26亿元,已发展农家乐184户,带动贫困群众就地就业816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0万人次,530户贫困群众依托旅游产业实现脱贫。2017年上半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78.4万人次,同比增长20.3%;旅游综合收入1.96亿元,同比增长21.9%。

“有恒业者有恒产,有恒产者有恒心。”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稳定脱贫,强产业是根本之策。如今,在漳县,因户、因人精准施策,一户多策、一人多策确定帮扶措施,平均每户贫困户有四五项持续稳定脱贫的帮扶措施,一场通过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并形成长效脱贫机制的攻坚战初战告捷,沙棘果酱、核桃干果、牡丹茶、贵清遮阳盛景……一项项特色产业落地生根,硕果累累,一笔笔产业收入由少变多,鼓起钱袋,为脱贫攻坚注入了一股股新鲜血液,在全县唱响了一曲振奋人心的产业富民曲!

新闻推荐

漳县多举措助农增收奔小康

漳县讯(通讯员周诗苑)近年来,漳县将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号工程”来抓,大力发展中药材、劳务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扩大设施蔬菜、中华蜂等新型富民产业规模,多举措助...

漳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唱响产业富民曲——漳县壮大产业发展助推精准脱贫工作纪实)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