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李光祥,今年41岁。从1989年起,李光祥就离开家乡广饶县稻庄镇,来到东营做厨师。他从普通的厨师做起,慢慢地做到了大厨的位置。相对于同龄的创业者来说,他的收入还算丰足,但是,李光祥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梦,就是想干点有意义的事儿。有一次,他想起小时候母亲曾经在家做过的草编工艺品,突然一闪念,想到了黄河口湿地遍地生长着的芦苇,就想用芦苇秆制作工艺画或工艺品。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芦苇画的制作工艺、制作流程等技法,2012年7月,他辞去了工作,开起了一家专门制作芦苇画的店面,开始了芦苇画的研发和制作。“制作芦苇画,选择芦苇也很有讲究。”李光祥说,要选择质地相对柔软、未达到成熟期的芦苇秆,挑选好后,再进行刨割、压平、裱料、烙烫、粘贴等,“一般简单的芦苇画要经过21个流程,每一个流程都需要特别精心制作。”李光祥说,最初的工艺画选样,他一般是从网络上下载如福寿康禄、四季平安、八仙过海、年年有余、富贵牡丹、九鲤图等传统体裁的画,然后制作成芦苇画。经过一段时间后,李光祥又开始制作具有东营特色的风光工艺画,井架、湿地、天鹅等一件件具有东营特色的风光芦苇画在李光祥的手中诞生。
越亲近芦苇画,李光祥越觉出了其中难以言表的乐趣。除了普通的工艺画,他又开始试着制作立体画,做厨师时学到的面塑、雕刻等手艺也为他创作立体芦苇作品打下了艺术功底。2012年12月,他开始着手制作“祥龙献瑞”巨型立体芦苇画,与普通的芦苇画不同,立体的作品是需要有“骨”来呈现的,李光祥特别选用竹炭等环保材料作为立体作品的“中骨”,又将两千多片烙刻了“福”字的鳞片经过有规律的粘贴,龙牙、龙爪、龙身的造型等都是经过了一遍一遍的细细打磨,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制作,一条近两米长的巨龙颇有气势地站立在观者面前。
这段时间,李光祥又开始探索将芦苇画与油画相结合,在用油画展现的黄河口湿地风光上,粘贴上用芦苇画制成的东方白鹳、井架、游船等景物,打造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经过近一年研发、制作的不断探索,李光祥心中“把芦苇画做大宣传东营”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但是,目前仅有的三个手工制作人员不能生产出更多的作品,“制作一幅普通小型的芦苇画,若一个人全程制作就需要一天的时间,而如果几个人一起制作,每人负责一个工序,一天则能制作十几幅。”李光祥说,
2012年10月,李光祥曾与市残联联合举办了一期专门为残疾人举办的芦苇画培训班,“当时共为各县区培训了10名芦苇画制作学员,但之后由于路途太远等原因,这些经过培训的人员并没有坚持制作芦苇画。”李光祥表示,现在传统的手工技艺很多都已失传,而制作的人太少、形不成一定的规模往往成为传统手工技艺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我想免费为下岗职工和视力良好、双手灵活的残疾人提供一个学习芦苇画的机会,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为的就是让芦苇画发展壮大起来,走出东营、宣传东营。”李光祥说。
如果有意向李光祥学习芦苇画的制作技艺,可以拨打本报热线8338100咨询相关事宜。
(记者 李静)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推动广饶县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提高广大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广饶体育事业的发展,广饶县在组织举办首届职工男子篮球联赛期间,将于6月3日至7日在广饶文体中心组织举办“兴源杯”全...
广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饶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