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吧,你们做邻居那么久居然不认识?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毗邻而居,原本应当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缘分。然而,钢筋丛林的现代城市,一扇门、一堵墙、一幢楼,便隔断了邻里间的关系。8月28日,记者在采访中随机问了十位居民同样的问题,“你知道对门邻居叫啥吗?”结果竟无一人知道对门邻居的姓名。
年轻住户:住了两年,不知道邻居长啥样
市民刘女士搬到现在所居住的小区已经两年多,记者采访时她正带着两岁多的儿子在楼前玩耍。当记者问起她是否知道对门邻居叫什么时,刘女士果断地摇了摇头,“别说叫什么了,就连长什么样也不知道。”
刘女士今年31岁,在东城一家建筑公司上班,每天不到八点就得出门,晚上临近七点才能回来。平时都是匆匆忙忙的上下班,即便是在楼道里遇见邻居也不会主动打招呼。刘女士说,搬到小区两年多的时间,她居住的这个楼道除自己之外还有九户居民,但是她一家都不认识。
“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没特别的事谁也不会去主动认识别人,没有必要。”刘女士说道,不仅楼上楼下的人她不认识,就连对门邻居长什么样她都不知道。
按说对门住着,上下楼总有碰面的时候,但刘女士告诉记者,因为自己不认识邻居,就算是偶尔在楼道里碰见了也不知道那就是对门。再加上双方都是擦肩而过,从来不打招呼,所以对门住了两年多,刘女士连对门住了几个人都不清楚。
老年住户:你们城里不串门,俺住不惯
今年55岁的刘大妈和63岁的齐大妈都是广饶县丁庄镇人,为了照看孙子孙女,她们从老家来到了东营市里。虽说住楼干净方便,但住了不到半年两位老人就住够了,“这里没有熟人,没有老街坊,邻居之间从来不串门,找个唠嗑的人都没有。”
记者采访时正好遇到她们在一起看孩子,两个年龄相仿的孩童在一边玩耍,两位老人便坐在长椅上聊天。记者凑过去打听,原来两位老人正在说老家的家长里短,“我们俩是一个镇上的,说起来很多亲戚朋友都认识。”刘大妈说道。
说起楼上邻里间的关系,两位老人几乎用了同样的话来形容,“门一关,谁也不认识谁。”刘大妈说,来儿子这里住了快半年了,之前前前后后也来过多次,但是她连对门邻居姓啥都不知道。
“这里楼上楼下从不串门,一回家门都关得紧紧的,不像我们村,各家各户大门都开着,想到谁家去,抬脚就到了”,齐大马说起老家的街坊邻居便打开了话匣子,“过年的时候,挨家挨户的拜年,一天不知道要串多少门呢。”
听了两位老人的聊天,不难听出她们对老家的想念,“没办法呀,得在这里看孩子,要不早回去了,这里俺可住不习惯。”刘大妈无奈地说道。
租客:反正不在这里长住,管他对门住的是谁
如今,租房一族在东营很是普遍,或是因为工作的变动,或是因为房租的跌涨,大多租客不会常年租住一个地方。记者在采访后发现,相比于常年住户来说,租客的邻里关系更是陌生,受访者大多都表示跟邻居从无交往,而八名受访者没有一个人能够叫出对门的名字。
大学毕业两年的小吴跟几个同事在府前小区租了一套房子,虽说已经租住了两年时间,但是对门住的是谁,小吴根本不知道,“对门可能也是租客,平时都没遇见过,更别说认识了。”
记者采访中遇到了在金瀚家园租房子的小张,小张告诉记者,对门她肯定不知道叫啥,自己甚至连住在一个房檐下的合租者都不知道叫啥,“我们都是跟房东联系租住的房子,回到家门一关谁都不跟谁说话。”
“反正不在租的地方常住,管他对门邻居是谁。”刚从西城来到东城租房子的小李这样说道。
专家:现代生活方式造成邻里疏远,信任是改善关系第一步
据了解,邻里关系疏远陌生已经是普遍现象。高楼围城,铁门林立,隔断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情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目前邻里关系疏远一事,大多市民都有明显的感受,但如何增进邻里关系,又让很多受访者颇为无奈,“大家平时都不串门、不联系,这怎么增进关系。”
专家分析,城市人一方面出于“不要同陌生人说话”的保护心理,另一方面因为居住环境复杂,居民社会背景各异,导致邻里间共同语言减少。要改变这种关系,首先要培养城市居民间的信任,“相互信任才是邻里间交往的感情基础,更多时候,无论是谁,都应该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主动加深彼此的了解。”
(记者 张希菲)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4日,广饶县公安局民警救助一离家十年未归的江西籍男子获群众称赞。近日,广饶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在日常工作中获知:在广饶县大王镇田某家中,一谢姓男子因精神有问题一直未与其家人取得...
广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饶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