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第二十五回皇叔发难清君侧大军平叛乐安城
诗云:未得皇位心不甘,高煦起兵在乐安。
御驾亲征薛禄在,牛刀杀鸡事等闲。
明宣宗朱瞻基从登基那天起,就知道身边一直有一颗咄咄逼人咝咝作响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起爆作乱,这个人就是他的皇叔朱高煦。在朱高煦眼里,眼前这位年轻的侄儿 (朱瞻基即位时二十六岁)登基时间不长,天下大势未稳,自己造个反玩玩还是颇有胜算的。宣德元年八月,就在自己的封地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朱高煦公开打出了反叛朝廷的旗帜。这样一来,新皇帝朱瞻基一下子被逼到了墙角,再无后路可退。面对来自皇叔那边无中生有的指责,朱瞻基本着先礼后兵的基本原则,在先礼无果的情况下,后兵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征讨朱高煦,宣宗朱瞻基确实是在仁至义尽,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薛禄理所当然地成为统领征讨大军的不二人选。但朱瞻基的这一用人方案却遭到了重臣夏原吉的坚决反对,反对的理由是薛禄畏战惧敌,必须皇帝亲征。自以为是的名臣夏原吉怎么也不会想到,是自己一不小心,做了一次薛禄的忠实信使。本来,此次奉旨作战又是知己知彼,对薛禄来说,要想取得一般意义上的胜利应如囊中取物一样简单。但这事在薛禄看来,确实还有点小复杂:其一,朱高煦与朱瞻基是亲叔侄关系,别看现在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怎么说人家也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将来和好也未可知;其二,自己和朱高煦是“靖难之役”期间名副其实的战友,多次联手保护当时的燕王朱棣死里逃生,现在突然兵刃相向,于情于理都有些不好拐弯的地方;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既然胜券在握,自己又不贪功,何不让心高气盛的新任皇帝御驾亲征,指挥千军万马,完胜凯旋还朝?但这些道理无论如何也不能由自己当着宣宗皇帝的面亲口说出来,必须有一个皇帝特别信任的人看到自己临阵畏战的表象,才能动员皇帝亲征。于是,夏原吉大臣无意看到的是一个看上去畏战的将军,薛禄有心找到的是一个向皇帝传信的可靠信使——事实真相就这么简单。
很快,宣宗皇帝决定御驾亲征,钦点的先锋自然还是非薛禄莫属。兵临乐安城下之后,薛禄首先部署完成了对全城的包围。但要求部下只围不攻,只喊不打。薛禄心里明白,这次是朱瞻基即皇帝位后的第一次亲征,这仗不仅一定要打胜,而且还要胜得从容,胜得漂亮,给新皇帝挣足面子才行。在完成围城之后,薛禄先请宣宗皇帝巡视了一番大兵压境的战场,然后建议以皇帝的名义向城内发布一篇讨伐檄文。檄文的内容不外乎严厉谴责朱高煦犯上作乱的种种罪恶行径,严正指出立即投降才是唯一出路,同时热情号召城内民众行动起来,将这位已经被废除王号形同庶民的皇亲缚之献给朝廷,必有重赏云云。檄文是薛禄安排兵士用箭射到城里的。困兽犹斗的朱高煦,原来还想负隅顽抗一段时间,现在看了字字如火,句句如刀的檄文,听到部下汇报说乐安城已被围得密不透风,而且明军先锋就是对自己了如指掌的薛禄,原来还剩下的那点斗志一下飞到了九霄云外,浑身上下就剩下哆嗦的份儿了。第三天,朱高煦出城投降。这事说起来还有一乐:叛军中的王斌等将领宁愿率部战死,也坚决阻止朱高煦投降。朱高煦吓破了胆,从城内一条偏僻的小路跑出来投降了宣宗。乐安平叛一战就这样兵不血刃地大功告成。
初征告捷,明宣宗朱瞻基身边自然少不了对于雷霆龙威和浩荡皇恩的颂扬之声,但朱瞻基自己心里始终十分明白,这一精彩的完胜应该归功于身边的常胜将军薛禄。在大军班师回朝前,明宣宗朱瞻基又临时委派薛禄留守乐安,全权处理平叛后的善后事宜。 (待续)
新闻推荐
仨青年合伙,专偷农村安挂锁住户 流窜滨海、寿光、广饶等地,半年作案22起
三名男子由于没有正当职业,平时有家不回,而是在外面租房子住。由于没有经济来源,三人便结伙入室盗窃,专挑农村出租房中安装挂锁的住户下手。滨海公安分局刑警大队通过侦查,于2月14日将三名男...
广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饶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