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当其他院校毕业生忙于四处投递简历时,这里的大批毕业生早被周边企业预订,还有不少企业上门“团购”。东营科技职业学院2008年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第一名,2009至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前茅,连年保持在98%以上,就业对口率高达96%以上,均居同类院校之首,在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评选中就获得了“就业工作进步奖”的殊荣,现已有 5万余名大中专毕业生从这里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其输出的毕业生被行内誉为“三高一优”,即就业签约率高、毕业生满意度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行业品质优。
日前,记者对该校进行采访,用多维的视角去透视该校的人才培养机制。
“天时地利人和”完美组合
从广角来看,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就业“三高一优”源自“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组合。
职业教育经历了发展的低迷期和萎缩期,随着经济发展对中高层次技术人员的需求激增,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来临,释放出一连串的向好信息。教育结构作出重大调整,曾经被边缘化的职业生成了“金蓝领”的后备人才。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的区域优势得天独厚。学校位于东营市广饶县大王经济开发区。东营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广饶县是全国百强县,大王经济开发区是省级经济开发区。黄河文化、海洋文化、石油文化、生态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聚集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辐射周边、驱动发展的良好区位条件。学院周边企业林立,规模以上企业有200多家,产值过亿的有130多家,上市公司五家,2012年初新上新能源项目投资达500亿余元,就业潜力和行业优势都是得天独厚的,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天时地利人和是必不可少的,但仅凭这三点,还不足以推动学院近三十年的强劲发展。成绩的取得,更多的得益于学院领导“谋定而后动”,为学生打造开启就业市场的六枚金钥匙。
金钥匙之一:精准的专业设置
当众多毕业生纷纷抱怨“坑人”专业时,凸显的是某些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大批毕业生难以“适销对路”。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坚持“立足黄蓝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思路,将当地经济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作为办学的指南针,围绕黄蓝战略区的主导产业增设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创建特色专业,强化骨干专业。同时,进一步加强专业群建设,把握经济发展脉搏,切入产业发展的亮点,建设以数控机电、石油化工、财经商务为主的专业学科体系,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石油化工、应用化工、财务管理、工程造价、物流管理等40多个专业。专业建设紧密对接活力产业,提高了知识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避免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的错位,化解了“学非所用”的结构性难题。
金钥匙之二:深度的校企融合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充分利用地处经济重镇的优势,与政府和企业实现良性互动。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加强与周边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与融合,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校企共建等方式,实现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赢,为学生的学习、择业、就业、创业创设了优质土壤。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与企业之间进行的是深度合作,体现在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角色”,明确了企业所享受的权利和成果。企业的参与突出了“职场化”特点,每年根据产业三年后岗位变化情况开发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最贴近产业实际的学习内容。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和做,在学到一定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良好的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和职业意识,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方面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另外,订单培养、实训基地、就业直通车等举措也大大加深了校企的融合度,实现了“学校牵手企业,学业衔接就业”,培养了“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用得上,受欢迎”的优质毕业生,从根本上解决了“用工荒”和“就业难”的两难问题。
金钥匙之三:厚实的职业素养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主动打破单一的技能教学模式,把“知识+技能+素养”贯穿于职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知识”环节注重两个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技能”环节注重专业方向和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教育证书对接,加大专业技能的深度。广度的知识和深度的技能构成了学生“T”字形的“硬实力”。“素养”环节注重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对接,着重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沟通能力、信息获得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软实力”。
在常规教学管理中,学院坚持准军事化管理,注重养成教育,用严明的纪律和规范的管理消除学生的不良习气,提升学生的执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学生雷厉风行的好作风、克难攻坚的精神。
金钥匙之四:强大的师资队伍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坚持“引、聘、训”并举的师资建设模式,建立健全教师准入制度、培养制度和激励制度,打造出一支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结构合理、人人奋进的动车组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让专业教师“满腹技术理论,满手操作能力”,避免了某些职业院校中学生“拜了师却学不了艺”的尴尬现象。同时,学院利用周边规模企业多,高端技术人才多的优势,广开引进兼职教师的渠道,来自一线的能工巧匠不仅带来了前沿技术和最新工艺,也带来了企业的先进文化理念和人才标准,使学院第一时间捕捉市场信息和鲜活资讯,实现了与企业的近距离对接,确保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做事,做事就能创造效益。
金钥匙之五:高效务实的项目化教学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理论学习难消化,导致知识水平相对滞后,理论水平低,既影响进一步升学深造,又导致毕业后不能迅速顶岗、与企业的磨合期过长。为解决长期困扰着企业和学校的“两难”问题,学院推行了“项目化教学”,把课堂搬进实训基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企业专家为后盾,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提高技能。
项目化教学是课程设置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体现了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设计思路,是融“教、学、做”于一体“理实一体化”高效教学模式。“学中做”“做中学”的结合、课堂与车间的结合,让学生提前完成了角色转换,大大缩短了与企业的磨合期,深受用人单位的推崇和青睐。
金钥匙之六:创业孵化器和毕业生回访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对毕业生没有“大撒把”,而是“扶上马,送一程”,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和创业指导中心,加大了对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创业指导及跟踪服务的力度。
学院多次联手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搭建创业培训平台,做好大学生创业智囊团,构筑大学生创业“孵化器”。
为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了解实习生顶岗实习情况,学院开展毕业生就业回访和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学院与用人单位、校友之间的联系,为学院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工作收集到了大量有价值信息,并进行梳理、归档、分析,对下一步教育教学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1985年创办至今,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已走过了二十九年的历程,如今已近而立之年。东营科技职业学院的学校品牌逐步凝练、专业特色日益彰显、人才培养质量迅速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增强。站在更高的起点放眼未来,学院以更广阔的视野谋篇布局,以更多维的渠道培育人才,为黄蓝战略输送更多的“三高一优”人才,真正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多赢互惠。
(米娜)
新闻推荐
隋建房"class="group1"target="_blank">王文杰"class="group1"target="_blank">近年来,东营市相继涌现出了一批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他们面对各种违法犯罪和灾害事故,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临危不惧、...
广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饶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