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中平 摄)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我不算是收藏农具,都是些过去不用的旧物件。”说起家里200多件旧物件,蒋庆群这样回应。从100多年前的农作工具,到上个世纪马拉水车,广饶县李鹊镇西孙村蒋庆群对小院里放置的旧物什如数家珍。睹物思过去,7月10日,蒋庆群将自己想开一座九龙口民间艺术馆的愿望向记者慢慢道来。
全
五花八门的旧物件
农具类,生活类,织布类,唱戏类等,蒋庆群将他的200多件旧物件这样分类。“我这些东西都不值钱,都是别人扔了不要的,”说起这200件器具,蒋庆群觉得没有什么令人惊诧的地方。蒋庆群告诉记者,这些老器具里,年代最久的能在明朝以前。“都是过去耕作替换下来的老农具,叫不上很清楚的名字,但是却代表着那个年代的生产方式。”蒋庆群说。
200多年前的老桌子、储存粮食用的粮囤、老式的家具、用荆条编的篓子、老式的织布机等,即使静静地放置在房屋内,似乎也能让人感受那个年代的故事。蒋庆群告诉记者,时常有人来看他满院的物件,猜测是哪个年份的,“那个八九十年前的水车,多数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但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说,却是当时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乐
家里成了旧物件的乐园
200多件旧物件构成蒋庆群的乐园,绝非一朝一夕。从年轻时候开始,蒋庆群就有了收藏过去工具的习惯。“听他们说,哪里有卖什么旧物件的,我就去!”只要能去得了,蒋庆群二话不说就会去淘换,尽管买回来的可能只是前几年刚替下来收粮食的一个簸箕。“看到这些东西,似乎就想起来农业社时候,和他们一起种地的情景,”蒋庆群告诉记者。
蒋庆群告诉记者,他曾跟随父亲学过木工,原先生产队里使用的木推车、木耙子、木耧等农业生产用具,都是他和父亲做的,“粗刨,净料,净光,起线,现在看到这些农具,似乎都能听到当时制作时的声音。”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远离那个手工劳作的年代,蒋庆群时常拿着院子里的某个器具,给前来拜访的客人,讲讲那时候的地怎么浇水,怎么耕种。如今,蒋庆群的儿女都已成家,时不时拿出自己的宝贝们摆弄摆弄的他,似乎在这片旧物什里找到了另一番乐趣。
思
开一间民间艺术博物馆
“这些物件像一个时代一样已离我们远去,但是这些物件却不应该远去。”蒋庆群告诉记者。为此,蒋庆群萌生了开一间艺术博物馆,将这些物件展示出来的想法。“我们家曾有两处明朝时期盖的老房子,在村子的北边,一条运粮河的南岸。”为此,蒋庆群重新翻建了之前拆掉的老房子,盖起了一栋二层仿古建筑,用做他的博物馆。“我问了村里的90多岁、100多岁的两位老人,都说这个地方曾经是九龙口西口。”所以,蒋庆群把自己的民间艺术博物馆正式命名为“九龙口民间艺术馆”。蒋庆群告诉记者,他将会在艺术馆的外侧,立一个说明这个场馆建设意义的碑,还会弄一排供孩子们坐的石椅。蒋庆群说,场馆将会免费开放,让孩子们在与过去旧物件的相处中体味传承的意义。
蒋庆群告诉记者,民间艺术馆从去年已经开始筹备,但是因为资金问题,过程比较漫长。“尽管现在这一切似乎都是想象,但我仍旧相信会成为孩子们接触传统文化的一个好基地。”蒋庆群对自己的民间艺术馆充满信心。
(记者 张立娟)
链接
农具收藏有潜力
农具适合在家庭的客厅及收藏品室和酒店咖啡屋等场所摆设。目前收藏品市场和工艺品市场推出的款式已经逾百种,包括推车、独轮车、平板车、马拉车、土车、翻斗车、人力车、牛车、轿子、风车、水车、纺车、机井、磨、碾等。
农具因传承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民俗特色,并满足了当代年轻人尤其都市居民怀古怀旧的心理,他们没有下过田,没有种过地,自然对这些农具很感兴趣,早收藏,升值前景不可估量。
现在的人们对于消失了的东西,往往有一种怀旧的情结,老一辈子用的物件,如今已被淘汰,被现代化的“铁牛”替换了,当看到这些民间农耕的老物件:一辆独轮小推车、一架纺线车,禁不住“触物生情”。正是这些独特的老物件,很容易博得消费者和收藏者的好感和亲切感,极具吸引力,这就是农具和仿真微缩农具工艺品的卖点。
如果一些小型农具用高档木料来加工制作,比如红木和实木,价值将随之升高,价格也将更加可观。
新闻推荐
广饶县英才学校五年级八班李雨杭滴答、滴答外面下起了雨,我静静地坐在窗前,听着雨滴声,望着外面行色匆匆的人群,让我想起了雨中的一幕一幕。那是在三年级的一个下午,放学了,突然下起了雨,我...
广饶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饶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