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年轻人大都在外打工,家里土地多由老人料理,这种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效益很低。东营市促进土地流转,加快成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合作组织,实施集中规模经营,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土地产出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但规模经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近日,记者走访了广饶县部分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
合作社带动村民增收368万
3月27日,记者来到广饶县李鹊镇小张村凤义种植合作社的胡萝卜种植基地,技术员王恩胜跟2名工人正忙着浇水。“基地一共有1130亩,我们两三个人两天就能浇完一遍,主要靠的是这些滴灌设施。”王恩胜介绍。
今年42岁的王恩胜是青州人,2013年来到这里当起了技术员。他提及的滴灌设施,是基地配套安装的现代化灌溉设施,可实现水肥一体化滴灌,既节约了水肥,还省时省工,保障了胡萝卜高品质生长。
“现在地都流转给合作社了,我就来这打工,每年还有两三万元的工资收入,比自己种地强多了。”谈起如今在合作社打工,当地村民韩小青深有体会。韩小青以前自己种地,一年下来也就收入1万多元,现在自己的地按100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常年在这里打工,每年纯收入超过了3万元。
据了解,凤义胡萝卜种植合作社是李鹊镇小张村村民刘廷立在2013年11月成立的。“以前这些地都是村民一家一户种粮食,效益不高,我们成立合作社后,就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实行统一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回收,积极推行优质胡萝卜标准化种植。”凤义合作社社长刘廷义说。
在这种标准化种植模式下,基地胡萝卜亩产量超过5000公斤,产品远销大江南北和港澳,并出口东南亚。如今在凤义合作社的带动下,合作社还和社员、周边群众签订优质胡萝卜种植合同3000万亩,合同户农民实现增收368万元。
农场主办起食品加工厂
位于广饶县蒋尧村以西的贝尔康生态农场,是该县农业农村类重点项目,项目占地253亩,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规划建设智能温室育苗区、果蔬种植区、休闲观光区、畜禽养殖区、甜糯玉米种植区、质量检测区、农产品展示区以及保鲜加工区等10大区域。
3月30日,贝尔康生态农场负责人牛金芳正与高青的一个客户商谈着观光区的种植计划。“我们想打造一个以果蔬种植及加工、生态观光等为一体的农业精品示范园区,提升农业产出效益。”牛金芳向记者介绍。
她以前主要从事甜糯玉米种植,在多年的农业种植过程中,她发现农产品单一种植风险高,加工后的农产品效益更大,便萌生了多元化种植、自己加工农产品的想法。
“以前光跟着种玉米,现在在这里也管理蔬菜、栽种果树,啥也会干了,下一步这个加工车间弄好了,还得在里面加工农产品,咱摇身一变也能真正成了车间工人了。”正在农场管理蔬菜的工人牛金光说。
据牛金芳介绍,现在整个农场的几大区域的建设已经基本成型,下一步重要的是为种养区调研相关品种,为检测加工区引进生产设备等。“用自己的设备加工自己种的农产品,放心也安全,还提升了产出效益,我们早已经跟上海、西宁、哈尔滨等地的超市签订了订单,不愁销售,我自己也很期盼着尝尝。”对于农场即将开始的种植、生产、加工一条龙运作,她充满了期待。
规模化经营还需化解难题
2014年,凤义胡萝卜种植合作社的胡萝卜因为品质优良,很受市场欢迎,年销售收入近千万元。合作社刚成立一年多,刘廷义便尝到了规模经营的甜头。“农田集中连片流转后,种植品种、技术服务和田间管理都实现了统一。我准备继续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打造黄三角地区知名的优质胡萝卜种植基地。”
土地流转有助于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释放劳动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由大户种植,便于大机械统一操作和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生产成本,各家各户之间的田埂、沟渠打通后,土地利用率也大大提高了。
随着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这些合作组织成为了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有效载体。从自家一亩三分地的自由生产到成方连片科学化、规模化种养植,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标准化生产转变。据统计,东营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767家、家庭农场568家。
不过,这些大农场主也有自己的担心。规模化经营前期投入大,流转土地、购置农资、农机都需要很多资金,一旦农产品价格波动大或遭遇天灾,很容易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发展这个农场,我把全部家底都投上了,万一出现困难,又没政策保障的话,真不敢想象后果会咋样!”牛金芳说。
在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同时,配套落实财政扶持、设施建设、信贷支持等各项保障政策,帮助新型经营组织解决资金、技术、管理等难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保证农业大规模种植的效益最大化。
新闻推荐
□李广寅张连峰报道本报东营讯4月13日,东营职业学院与广饶新型农民学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东营职业学院与广饶县新型农民学校,将在培训项目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农民学历教育教...
广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饶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