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为发展村庄旅游业,东王村正在进行“复古”建设。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田氏宗祠重修,氏族贡献了绝大多数的力量。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不可移动文物,名字虽然拗口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其却极其熟悉。它包含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市街、考古遗址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等。这些文物因为现实情况复杂,保护起来难度很大。
日前,记者走访了东营市垦利县东王村、广饶县田氏宗祠及广饶县寨村泉顺院等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发现,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对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意识已经初步形成,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不过受于资金、政策等多方面限制,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仍是一个难题。
旧貌换新颜,传统再开发
6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垦利县胜坨镇东王村发现,村里大街两侧正在进行施工建设——— 将临街的房屋统一进行“灰砖白墙”处理。
听村支部委员介绍,2014年腊月,东王村的党员和村民代表被村支书王大江召集起来讨论东王村的未来发展战略。最终确定了依托“乡村记忆”工程,依托保护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经济收入的战略。
据了解,东王村四周被绿地及水系包围。村内植被条件较好,树木葱郁,并与南侧的林地相连,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景观。再加上东南侧有小片冬枣园和桃园,成片种植,除了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外,游客还可体验采摘的乐趣。
其实,东王村的这种发展思路“有章可循”。早几年前,东营市广饶县的李鹊镇,就充分利用皆公寺、北魏石像等人文建筑景观发展生态旅游业。
可是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麻烦。例如东王村,最吸引游客的是2007年在原址重新修建的王王庄庙。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腊月十五都会举行庙会。但是在9公里之外的垦利县天宁寺庙会日期恰好也在这几天。在当地人看来,天宁寺神像与王王庄庙雷同。
“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关键在于意识到文物的价值。若将文化遗产过于经济化、功能化,它们真实的、永恒的价值就会受损;若将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资源来考量,我们的态度就会更加慎重。”垦利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
用宗族力量保护遗迹
2003年,广饶县大王镇田门村田氏家族向族人募款13万元,重新修缮了历时二百多年的田氏宗祠。“时代稳定下来,就会有人修缮宗祠,这已成为历史规律。”祠堂修缮工程的监工田效义说。
村里老人说,从祠堂建成始,除战乱年代,基本每隔十年到十五年就会修建一次。宗族人保护自己的宗祠已成了流淌在血液中的一项义务。田效义说:“中国人对待宗族有特殊情怀,只要能吃饱饭,就会想到续家谱、修宗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家族观念也在逐渐淡化。
“我们这一代还大致了解知道宗祠的发展历史,但我们的下一代就有很多人对此知之甚少,到孙子辈就几乎没人关心宗祠的历史了。”田效义说,因为宗族人对自己历史的陌生,会越来越忽视对宗祠的保护。
据不完全统计,在东营宗氏祠堂不会超过五十个。“在现代社会中,这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宗族的责任,这些宗祠更是国家需要花精力保护的对象,因为它们是全人类的财富。”大王镇宣传科的工作人员说。“田氏宗祠在这些祠堂中命运还算好的,因为宗族人的努力,让它没有被历史淹没掉,但是有大量的祠堂,因为宗族式微或者断掉,慢慢就消失了,非常可惜。”田效义说,希望政府能够在保护宗祠方面多投入一些资金。
私人家院保护难度大
郑会英在1995年花两万五千元钱买了泉顺院东边的院子时,不曾想到自己会在10年之后遇到这么多“麻烦”。
“到了夏天,一下大雨,院子屋顶就掉砖掉瓦,打伤路人还不是我们的责任吗?”郑会英说,自己一直想要翻盖房子,可是县博物馆说要保护文物,不让盖新房。记者在泉顺院看到,整个院子古色古韵,是典型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美感十足。但是走进里面的宅子发现,墙体已经被风雨侵蚀得较厉害,屋顶的木质房梁也已经发出乌黑的颜色。“东西都是好东西,但是需要修缮。”村委会工作人员说。
据悉,广饶县乐安街道的寨村泉顺院是东营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西约51.3米,南北约26.95米,分为东院、西院、街门三部分。院子大门朝西,青砖青瓦材料,建筑工艺十分精湛严谨,文物价值很高。不过,经过历史沧桑巨变,现在东院、西院都已成为村民的私人住宅,这让保护难度非常大。“去年博物馆来修了,我们非常感激,比之前好多了。平常我们自己不能乱修,不懂文化,怕会损坏它的价值,但院子里的房屋质量确实是不行了,这很难办。”郑会英说。(记者 张靖 张小杰)
新闻推荐
广饶县第一实验小学三年级三班徐凡茜我叫徐凡茜,今年九岁,我是一个爱哭的女孩,不管什么事我都爱哭,有时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也要哭上一场,为此妈妈给我起了一个好听的外号“爱哭女孩”。...
广饶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饶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