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有人说传统文化已经过时,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艺术形式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但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在新的时代里,传统文化发光发热需要言传身教传承和结合时代的创新。
多样文化形式丰富孩子校园生活
“实指望今科身得中,见了素花话好说。谁想如今落了榜,我张着个大嘴说什么……”在广饶县第一实验小学的吕剧教学课堂上,每周三下午都能听到类似《姊妹易嫁》的吕剧传唱。这是广饶县吕剧艺术中心自2012年以来组织开展的“吕剧进校园”活动,截至至目前,已有16名优秀演职人员被聘为了校外辅导员,有240多名孩子接受到了专业的吕剧培训,而且有两名学生前后分别获得在代表中国少儿戏曲最高水平的第十八届和第十九届全国少儿戏曲大赛上获得小梅花奖,成绩斐然。
而这只是传统文化在东营市传承和传播成果的一个缩影。在垦利尼山书院,从今年10月份面向7至11岁小学生开办的公益围棋课也同样吸引上百位学生参加。同样,广饶县美术馆利用暑假时间曾连续举办两期青少年中国画培训班,吸引200多位爱好书画的孩子参加。据授课教师介绍,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中国画是一件修身养性的事情,能让人做到真正地从内心静下来。“中国画从线条、墨色、布局、提款、钤印等各方面,都隐含着博大精深的哲理,体现了中国独有的国学文化精髓,彰显着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而继承和创新是个永恒的命题,传承要从孩子抓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期待更多传承人
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大众认知度较广的艺术形式。相比于这些,在东营市甚至其他地区,一种对技艺要求相对较高或是只被少数人了解的艺术形式同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手工技能、社会风俗礼仪、表演艺术等。截至至2014年6月,东营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8项,市级30项,县区级67项。
在广饶县中赵村,杨长修老人是非遗中赵大鼓的第四代传人,12岁起就跟着中赵大鼓的第三代传人赵经通学打锣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能够系统掌握“中赵锣鼓”原来全套打击乐谱的人越来越少。为了抢救这项传统技艺,从2000年起,杨长修搜集整理多套鼓谱,培养传承人。如今,这项技艺也有了新的传承和发展。“希望有更多人能了解这项技艺,传承这项技艺。”
陈官短穗花鼓、利津舞狮、黄河口草编、陈官孙斗跑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产生于农村,传承于乡间,从堂前屋后、田间地头走来,演出有着原汁原味的“东营味道”。这几年,随着东营市对非遗工作的重视和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认识提高,人们看到在舞台上表演的除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还能看到不少年轻人和孩子的面孔。非遗传承也在一代代薪火相传。
言传身教的传承、结合时代的创新是根本
多样的传承形式表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传播的认知正在不断加深。但文化传承从来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不是简单背几句古诗或做几道试题就可以代替的。
活着的传统才有生命力。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来自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需要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和生活中,变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与传统文化才能越走越近。
同时,传承也要跟随时代发展。文化具有多样性,传统文化要发展,要壮大,还需要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随着科技、网络及多种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为很多艺术形式创新和改变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如何打破传统观念,将新观念、新意识与传统工艺、传统题材进行有机融合和改革,适应社会和艺术发展的要求是传承人要思考,要琢磨的根本。
(记者 李长莲)
新闻推荐
本报讯12月3日下午,广饶县丁庄镇王道小学冬季“阳光体育节”暨拔河比赛鸣枪开赛。随着裁判老师的哨声,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攥紧绳子,脚使劲蹬着地,身体向后,脸涨得通红,同学们为他们呐喊...
广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饶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