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中赵锣鼓”以锣鼓表演音调穿插变化、花样翻新、节奏优美、别具格调而闻名乡里。“中赵锣鼓”表演把鼓、锣、钹、镲等乐器混合打击,击鼓有轻、重、缓、急之分,落槌有滚、边、单、双之别;敲锣有长、短、高、低之胜,打钹有空、联、虚、实之巧,闻之抑扬顿挫,跌宕有致,清晰入耳,耐人寻味。早在清光绪二十二年,即公元1896年,赵家村敲的锣鼓乐谱就因别具格调而名言四海;至1987年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有闹花船、玉狮子、绿狮子等相继登上舞台。传至民国二十四年,即公元1935年早已红遍大江南北,鼓手赵经通,锣手赵会林等更是家喻户晓。
明末清初时,由中赵村赵、杨、方三大族姓组成“三凑伙”锣鼓队,三家族各出一套锣鼓打击乐器,共3面鼓18人。直到新中国建立初期,这项活动仍方兴未艾,期间,“中赵锣鼓”及表演队伍由“三凑合”逐渐演变成了“三合一”,乐器由小换大,表演队伍也扩大至20多人。据说,1935年夏天,各村民众敲锣打鼓云集榆林村庙会,借祈雨进行锣鼓表演比赛。会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哗,非常热闹,中赵锣鼓独占鳌头,围观群众均拍手叫好。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中赵锣鼓”逐渐闻名鲁北地区,成为鲁北地区民俗文化艺术中一枝瑰丽奇葩。
广饶县中赵村的杨长修老人是中赵大鼓的第四代传人,12岁起就跟着中赵大鼓的第三代传人赵经通学打锣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能够系统掌握“中赵锣鼓”原来全套打击乐谱的人越来越少。为了抢救这项传统技艺,从2000年起,杨长修搜集整理多套鼓谱,培养传承人。如今,这项技艺也有了新的传承和发展。随着时代变化在改进,“中赵锣鼓”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添置新的更大更全的鼓面和其他打击乐器,使锣鼓乐器基本配套,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记者 李长莲)(部分材料由广饶县文体广新局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我家有一本我爷爷传下来的老书,不知是不是有收藏价值?希望能通过报纸寻找专家给鉴定一下!”11月10日,家住西城的张金国致电本报寻求帮助,希望能够寻找史志方面的专家帮忙鉴定自家祖传...
广饶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饶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