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兴看着他最新创作的黄泥壶。本报记者段学虎摄
他山之石:给传统行业加上一双“互联网”翅膀
起起伏伏佛头黑陶窑口的火一直烧着
佛头黑陶,是东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600年的制陶技艺,佛头黑陶几经变迁,终于成长为“齐鲁黑陶之花”,走上高端市场成为东营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产礼品。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等大环境的影响,礼品市场的不景气,让佛头黑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承人李建兴也开始了他和佛头黑陶的艰难转型之路。
14日,记者来到垦利县胜坨镇佛头寺村边上的一座小院。与几年前记者第一次到访时的场景一样,院内仍是忙忙碌碌。传承了600年制陶工艺的佛头黑陶,就是从这个小院里走向全省乃至全国的。
“说到制陶,那年代久远了,生产陶盆等陶制品,一直是佛头寺村民传承的一项技艺。”佛头黑陶传承人李建兴说,佛头寺村紧靠黄河,黄河从黄土高原携带着泥沙一路奔波,到了东营,已经是失去了壶口瀑布的动力,细腻的泥沙在东营沉淀下来。而佛头寺村周边,就有一片独有的黄河沉积红泥,这为佛头寺村制陶提供了天然的好原料。
随着黑陶工艺技术的发展,1988年村里建起了制陶工厂,并开始把产品从以往的生活日用品向黑陶工艺品转型。祖辈上一直制陶的李建兴就是其中的一位对制陶沉醉的青年。但过去村里的黑陶艺人制作的大都是陶罐、陶盆等日常生活用品,由于缺乏创新、产品单一,到了上世纪末就越来越衰落了。1997年,村内的唯一制造黑陶的工艺品厂也倒闭了,但身为拉坯工的李建兴坚持做了下去。
“我当时想的就是不能让祖辈的手艺断了传承,技术创新也好,改变产品也好,就是让佛头寺的制陶技艺一直往下传。”这样一个信念,李建兴的建兴陶艺制品有限公司内的陶窑,成为20年来唯一一个还在烧制佛头黑陶的窑口。
1992年出生的“小鲜肉”朱啸天是婺州窑传承人陈新华的徒弟,已经学了5年。“我觉得婺州窑古朴、大气,做起来虽然辛苦,但完成了一件作品后特别有成就感。”一个月时间里,朱啸天交了不少朋友,也学到了不少新东西。“现在市场上,小东西接受的人群比较广,也受欢迎。”在业余时间,朱啸天也自己做设计,利用自己年轻人的敏锐触觉,设计一些有现代感的陶瓷作品。
“一个故事一套茶具”,龙泉青瓷传承人黄顺明已经针对中高端消费人群设计了“印象西湖”等3个系列的陶瓷作品,目前销量与口碑都不错。这些作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作品造型、设计稍作变化,增添文化附加值,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市场化的东西,才能走得更远。”
“南宋官窑从业人员少,文化交流也很有限,这几年的发展速度不是很快,与市场融合的东西更是少。”南宋官窑非遗传承人金鑫打算利用微信、微博、互联网等新媒体,给传统行业加一双“互联网”的翅膀,让更多的人关注浙江青瓷文化。
风光无二黑陶工艺品带领佛头制陶迎来巅峰
李建兴告诉记者,1997年到2006年是他的黑陶事业中最苦的十年,“当时做黑陶这个玩意,根本不挣钱,只能够个吃喝,原来做黑陶的都转行做别的也就不奇怪了。”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对黑陶进行大胆的创新,镂空手法、浮雕手法、与景泰蓝工艺相结合的制作技法等都开始被他大胆地使用到佛头黑陶制作工序里。
通过李建兴的创新,佛头黑陶制品由原来简单的瓶瓶罐罐,发展到镂空雕刻黑陶、仿古罐、古鼎、动物造型、景泰蓝黑陶花瓶等。目前,李建兴的黑陶制品已经有100余个品种。2006年,李建兴带着他自己创新后的黑陶作品参加了当年的山东省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会上,创新后的佛头黑陶受到与会人士的一致赞誉,其产品迅速销往全国各大城市,并开始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
经过十多年的坚持,李建兴的佛头黑陶终于闯出了自己的名堂,他告诉记者,他的工厂里有十多名工人,而且在垦利县和东营区都设立了专门的销售店面,佛头黑陶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李建兴手里开始重新焕发光彩。佛头黑陶也成为了东营市一个响当当的特色工艺品。
佛头寺村民在李建兴的黑陶制作车间拉坯。本报记者段学虎摄
再次上路佛头制陶走下礼品架
但是随着大的形势改变,佛头黑陶经历了几年辉煌后,却又遇到了一个瓶颈。主打高端路线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而佛头制陶之所以传承数百年,与以日用生活品为主的产品不无关系。李建兴开始重新思考他的制陶思路,“原本只注重高品质、高价位艺术品的研发创作,而忽视了最大的消费群体,之前礼品市场遇冷,佛头黑陶重走转型之路已经必不可免。”
爱钻研泥巴的李建兴开始把佛头制陶与国内其他制陶名城的产品相比较,“我们开始钻研黄河泥壶,黑陶茶杯、烟缸、笔筒等日用品。在提升产品艺术设计的同时,尽量把产品与我们的日用品相结合。”李建兴说。开发黄泥壶、黄泥杯可以算是他对佛头制陶的一次创新,“烧制工艺已经完全变了,另外为了借鉴与紫砂壶等知名茶具,我专门对用于制陶的红胶泥进行了检测,经过几年的试制才敢推出。”目前李建兴的黄泥壶、黄泥杯具有透气不透水的特点,这在国内同类产品中是一个不小的特点,“这黄泥壶一开始盛水,会渗水,但用几次后,就不渗水了,这是一个奇妙之处。此外用黄泥杯盛热水较其他材质的杯子,水凉得更快。这说明黄泥壶、杯的透气不透水特点。”
“现在产品更趋向于日用品与艺术品相结合。这是佛头黑陶未来的出路。”李建兴告诉记者,他现在脑子里全是制陶的各种方向,“我准备发展制陶旅游,开发体验式制陶,另外我也很看好多肉植物盆栽用的陶盆。种种这些想法,都是与我们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李建兴说,几十年的制陶传承,也坚定了他继续下去的决心,“不论怎样,佛头制陶技艺要一直传下去。”
而在他的制作车间内,几位农闲来打工的佛头寺村民,则是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忙着手中制陶的一道道工序,拉坯师傅认真做着一个个坯子,几位女村民用着黄泥杯在为拉好的坯子进行着雕花、抛光等工作,一切恬淡如常。
抛光、雕刻全都坚持手工创作。本报记者段学虎摄
一众黄泥作品中,黑陶依然最吸引人的目光。本报记者段学虎摄
新闻推荐
东营市“百企帮百村”***行动启动百企“联手”帮村民摘贫困帽子
本报5月15日讯(记者李黎)在黄河口镇西隋村,几辆挖掘机正在紧张作业,别看眼前是刚推平的空地,即将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很快将投产。“几大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帮助村民脱贫,还能实现常年增收。”...
垦利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垦利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