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分散布局向集聚集约发展转变,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量的增加向质的提高转变,探索化工产业内涵式发展道路,时不我待,利在长远;
为产业、为全市创造发展后劲,为产业、为全市拓展发展空间,一朝启航,勇往直前!
东营市是一座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的城市,作为东营市第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化工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对全市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吸纳就业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与此同时,化工业本身积累了一些安全与环保问题。这主要体现为: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环保压力巨大,化工产业废水排放约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40%。个别化工园区和项目毗邻居住区等敏感区域,环保设施不完善;另外,化工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企业规模小、布局散、附加值低。提高安全环保水平、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按照省政府要求,东营市从2015年9月份开始,先行先试,启动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
压茬推进
三年为期稳扎稳打
为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东营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迅速制定工作方案。市领导带队先后两次到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学习,深入县、乡、企业一线开展调研。2015年9月5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提高安全环保水平促进全市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有关事项的通知》(东办字〔2015〕37号),确定在全市迅速启动提高安全环保水平促进全市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市、县同步研究重点任务、同步制定工作方案、同步启动相关工作。
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各县区、市属开发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兼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参与全市相关工作。在借鉴江苏、浙江等地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东营市实际,组织制定了《东营市提高安全环保水平促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先后召开 15次不同层次的会议,反复征求意见后,市委、市政府于去年9月18日以文件印发,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整个工作从2015年9月到2018年9月,分动员部署、摸底调查、企业自查自改、评级评价、限期整改、检查验收、巩固提升7个阶段(现在处于限期整改阶段),重点落实企业评级评价、推进“打非治违”、严控项目准入、园区改造提升、企业入园进区、加强安全环保本质管理等7项任务。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各阶段之间部分工作穿插进行、压茬推进。整个工作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县区属地负责、部门指导协调、政企联合行动”的原则有序展开。
三年不短,占“十三五”规划的五分之三,需要好好抓住“生长黄金期”;三年不长,而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以三年为期,东营市鼓励支持一批优质企业、改造提升一批弱势企业、淘汰关停一批落后企业,打击取缔非法违法企业,探索出一条具有东营特色的化工产业内涵式发展道路,把东营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
摸清底数
给“家底”问诊把脉
抓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掌握全市化工企业及产业布局情况是前提。在动员部署后,东营市立即深入开展摸底调查,全面掌握产业状况。企业排查工作,以网格化实名制管理为基础,实行领导干部包网格、包企业,层层划分责任网格,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确保把化工企业的数量、分布、规模等基本情况逐一排查清楚。企业排查实行“谁排查、谁签字、谁负责”,所有情况都建账立册、记录在案。化工园区、集中区调查实行属地负责制,各县区、市属开发区对化工集中区进行全面调查,摸清经济总量、产业层次、安全环保、基础设施、发展前景等要素,为对化工园区、集中区作出科学评价打下基础。
经过为期2个月的摸底调查,全市共排查出化工生产企业83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8家,规模以下企业489家,从业人员5.9万人,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04.83亿元、利税395.65亿元、利润223.45亿元;各类化工园区、集中区24个(较为集中的园区共有4个,分别是东营区史口生态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垦利县胜坨精细化工园、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临港产业园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区内共有化工生产企业456家,占总量的54.5%。
通过对每个企业、园区、集中区情况深入细致的调查,建立档案,编制“一县一册”,东营市化工产业多年来成长的“样子”也逐渐清晰———虽取得重大发展,但仍然存在企业规模小、产业布局散、高端化工品占比低的问题。全市837家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仅占41.6%,不足一半;全市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都建有化工企业;高端化工品占比低;基础石油炼化、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化工产业的74.1%。
“人高马大”并不一定“人强马壮”,当我们用“照镜子”的方法看清全貌,接下来,就是一场强筋壮骨的硬仗了。
企业分档
园区谋局“1+N”
按照法律法规对化工生产企业在安全、环保、节能三个领域的要求,研究制定了安全、环保、节能三方面的评级办法;综合考虑产业政策、土地使用、产品质量、社会贡献、发展潜力等5方面的因素,制定综合评价的标准,以下简称“三评级一评价”。
东营市科学评定企业等次,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制定评级评价标准。“评级”标准重在推进企业依法经营,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选取评级指标,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合理赋分;“评价”标准重在评价企业的发展质量、水平,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只确定了评价指标,由各县区、开发区结合自身实际给各指标赋分。允许各县区、开发区结合自身实际增加评级评价指标、调整赋分。同时,三评级、一评价占分比重的确定权也交给了县区,让县区有充足的自主权。为防止打高分、走过场,确定了评级评价企业“优”、“中”、差”各占30%、50%、20%的比例,并且规定,连续3年每年对化工生产企业进行一次评级评价。评级评价工作已于今年3月底全面完成,优等企业占全部参评企业的28 . 57%,中等占45 . 65%,差等占25.78%,优于市里确定的优、中、差三个等次3:5:2的比例要求。
在化工园区、集中区方面,东营市本着优化产业布局的思路,推动集聚集约发展。今年4月22日,市政府印发《东营市化工产业布局调整意见》(东政发〔2016〕7号),决定化工产业发展布局采取“1+N”模式,“1”,即打造1个国家级临港石化产业基地,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包括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河口蓝色经济产业园、利津滨海新区三个片区;“N”,即国家级临港石化产业基地之外,符合相应条件的若干个重点企业,建设重点企业园区。
这样一来,今后新建化工企业,原则上会全部进入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其他区域不再布局新的化工企业,坚决杜绝无序布局的问题。未来,产业基地化、项目大型化、产品差异化、技术高端化、工艺绿色化、生产安全化的新型化工产业基地将成为东营化工产业的一张“新名片”。
(记者 刘冬辉)
新闻推荐
省政协副主席翟鲁宁一行来东营市调研《工会法》实施情况陈泽浦等陪同
本报讯7月28日至29日,省政协副主席翟鲁宁带领调研组一行来到东营市,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市政协主席...
垦利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垦利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