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背的那些诗从来都没想过理解,可有了这些诗句,我的心总能多一丝细腻和柔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这句诗告诉我愁如青丝发如雪;“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是这句诗让我爱慕月如无恨月长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这首诗让我神归三峡,感受“早发白帝,暮至江陵”;“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是这首诗令我神往“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的境界。
那么多的一句句,念出来,如海面自由的海鸥欢快的叫声,又如山涧的流水泠泠作响。现在,会吟诗的人很少,大多数人只可以平平仄仄地诵,不可以宫商角徵羽。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从别的省市专家那里取经回来,学会了吟《枫桥夜泊》,上课时特地吟给我们听,“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具体的旋律已经不记得了,可我在深夜偶尔看到冷风吹拂的护城河水时,总会不由想起那日吟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又想起小学的时候,全市举行了一个小学之间的大型诗歌朗诵会,我们班只有三个学生参加,小小的我心里很是羡慕,一次的音乐课,由于老师需要彩排节目,便安排我们这些不参加的学生去观看。犹记得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回到家,我就找到这首诗,一字一句地背过。还记得某一天,我参加演出的同学在课余时间背这首诗尽兴,我跟着她们一起背,她们诧异地问我:“你也去参加演出了吗?”我笑着摇摇头。
还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去新世纪广场看学校的文艺汇演,我只记得那一个节目——— 《木兰诗》诗配舞。清朗坚毅的声音,柔中带刚的舞蹈,我心中的一个声音说:我一定要背过《木兰诗》,其间的辛苦,非独吾友一人及二老所见明知。那时,不像现在网络如此普及,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找到这首原诗的难度不亚于科学攻关,我去请我们班一个家有电脑的同学帮忙,他很理智地告诉我:“除非你背过《沁园春·雪》。”那是什么诗?“难度不亚于《木兰诗》。我在行动上放弃了,但上苍总是不为难心中有热情的孩子,期末,班主任发奖品,是一本《古诗文简明读本》,我拿到书就快速翻找查阅,这时,要好的朋友走过来对我说:”快看目录,有《木兰诗》。我一找,果真!当时我只上三年级。
诗的快乐一直在延续,诗已经融入我的血液。“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指导老师:谢鹏娟)
新闻推荐
韩玉涛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母亲,没上过学,认识不了几个字,用母亲的话说是斗大的字不到一箩筐。在母亲小的时候,很想上学,重男轻女的外公不依,让母亲在家编织草席,有好几次,母亲偷偷地跑去识字班,都被外...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