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六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便可列入失能行列。按照这个标准,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有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是世界上失能老人最多的国家,而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4000万人。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的浪潮中,如何应对好失能老人养老问题,正成为中国社会普遍面临的一场“洪峰”。对于东营而言,这一问题也正唤起政府部门和越来越多市民的忧思。
拥有失能老人的家庭有很多难言的苦楚。老父老母卧床,子女的工作、学业往往受到很大影响,甚至整个大家庭的生活方式、节奏都会因之改变。一位市民苦涩的坦言“久病床前无孝子”,并非因为自己“真的不孝”,而是社会对一个人的身份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在应对工作压力、生活运转、子女教育的同时,还要兼顾病床上的父母,久而久之心力交瘁,不堪重负,甚至因失能致贫。对于失能老人而言,身体的缺损更使他们面临严重的心理危机,普遍变得自我、易怒。
如何才能为失能老人“尽孝道”,从身体到精神为他们提供最为恰切的关爱,是一项牵涉多方的复杂社会问题,也是对社会良知的一次深刻考验。今天,政府、社区、家庭和民间志愿力量,都正努力做着“破题”的工作。在东营,加快养老体系建设成为近几年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合力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公办养老院的医疗、心理服务均在改善,居家养老正在起步,民办养老机构不断摸索向前,财政扶持补贴不断向养老产业倾斜,志愿服务先后涌入……类似爱德护老院的创办者及护工们所做的努力,更是民间爱心力量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作出的表率,使众多失能老人和家庭看到希望,感到宽心。不过,笔者仍然呼吁社会对失能失智老人倾注更多关爱,并期待政府将这一群体纳入养老重点。
调查发现,失能老人的数量正迅速扩大,而真正进入社会视野得到关注者只是其中极少数,更多亟待甚至更需关爱的农村、特困、孤寡老人们,由于条件所限,或许正徘徊于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困窘中无人知晓。建立更加合理、完善的失能失智老人赡养体系,鼓励更多民间力量加入养老队伍,使关爱赡养不仅停留表面,更能为老人带来更多贴心、个性化的终极关怀,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诚如那句众所周知的公益广告语所言,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我们责无旁贷。
(林之微尘)
新闻推荐
年会期间,对于各个地市报媒体介绍的经验,张光非常感兴趣,但他格外关注了东营的报业发展。“东营和濮阳有很多相似之处。”张光说,两个城市同样是建市30周年,同样是拥有油田的资源型城市,东营有胜利油田...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