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晶
本报通讯员杨胜男
在东营市河口蓝色经济产业园山东冠森高分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聚酰亚胺新材料的合成研发项目正在顺利进行。
“为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掌握核心技术,我们公司引进了国内聚酰亚胺研究行业顶级人才带领研发团队展开技术攻坚,目前已先后申报6项专利。”8月28日,山东冠森高分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巴广芝介绍。
“企业只有不断发展、创新升级方可立于不败之地。在国家进一步扶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技术、自主研发知识产权的大趋势下,我们与国内顶级聚酰亚胺材料研究专家、哈工大高昌录教授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主要进行聚酰亚胺材料的研发。”巴广芝说。“聚酰亚胺材料在高新技术产品中具有很高的应用,具有耐高低温、耐酸碱、耐溶剂、防辐射等性能,它有时候还能在超高温度的情况下正常工作。而聚酰亚胺材料是二氨基二苯醚的下游产品,所以这种材料的研发可以说延长了我们企业的生产链条,增强了我们企业的竞争力。”
山东冠森高分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河口区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在企业把创新、升级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同时,河口区也一直坚持把鼓励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重要要素,鼓励企业高点定位,用最好的、最前沿的技术手段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来实现“弯道超车、变道超车”,延长产业链条,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今年以来,河口区牢牢锁定“一极两区”目标定位,努力探索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区域发展打开了新通道、步入了新境界。
“升级转型,延长产业链条是企业所必须走的道路,而且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与许多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也为我们的项目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巴广芝表示。
创新创业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引擎,河口区一直为企业做好强有力的后盾支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并先后与上海交大、山东理工等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引进袁隆平、张文海等高层次人才100余人,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智力支撑。
为给更多的企业打造更好的发展平台,河口区持续深化招商引资,突出产业“建链、补链、强链”的要求,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国企等,集中力量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关键企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现在大部分企业都在进行转型升级,但是如何把握好尺度,正确引导企业也是非常关键的。”河口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刘黎明解释道。“因此我们牢牢抓住传统产业整合及转型升级大潮之机,以化工产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口,用好评级评价机制这把“利剑”,对循环发展、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等资源节约型、低能耗、低排放的项目大力扶持,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加强监管,有序组织关停并转,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据介绍,在今年开展的“四评级一评价”工作中,共计70家企业正式参加评级评价,其中4家“差”评企业被勒令停产整顿,查出安全、环保、节能等问题1988项,目前问题整改率达到81.1%。
对原有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更要引进更多新兴产业,注入新鲜血液。河口区大力发展以风电、光伏为重点的新能源和新兴产业,前瞻布局、超前培育新动能,让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新闻推荐
听取东营市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李宽端主持赵豪志郑建军陈泽浦出席本...
东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