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营区龙居镇大杨村,“敬老孝亲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语随处可见,提起好媳妇王雪花,很多人都竖起大拇指。一个普通的三代同堂家庭,在大杨村催开了文明之花,儿媳王雪花,正是这朵文明之花的辛勤浇灌者。
本报记者曹萌萌
通讯员纪琳辉
幼女嗷嗷待哺
婆婆瘫痪在床
“王雪花是咱们村出了名的好媳妇!大家都知道她抱着孩子照顾婆婆的事!”大杨村书记杨成蛟领着笔者来到王雪花家明亮干净的小院,屋前正晒着两床被子,“她把老人照顾得好啊,经常给擦洗拾掇卫生,家里收拾的也很干净”。我们见到王雪花时,这位农村妇女有些腼腆,“婆婆也是娘,照顾婆婆是我应该做的。”正好临近午饭时间,王雪花把只有3个月大的女儿放在炕边,背起躺在病床上的婆婆坐上轮椅喂饭。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婴儿,一边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在笔者眼里有些泪湿场景,于王雪花只是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王雪花的一天通常这样度过的,清晨,起床做好饭给婆婆洗脸穿衣后再给婆婆喂饭。将婆婆的一切都打理妥当后,再将婆婆抱到椅子上推到客厅或者院子里呼吸下新鲜空气。而这时,她才有时间来照顾小女儿和料理家务。“都说老小孩老小孩,婆婆生病后很依赖我,孩子还小好照顾,所以事事先尽着婆婆来。”王雪花坦诚地说着,在这简单的话语中却能看出她的一片孝心。在村里,凡认识她的人,保准翘起大拇指:“这样的媳妇,没得说!”
两床铺紧紧挨着
两颗心紧紧连着
2017年12月19日,这是让王雪花记忆深刻的日子。就在这一天,73岁的婆婆突然中风,王雪花急忙将老人送进医院,突如其来的一切给这个家庭带来了难题。困难没有打倒这个坚强的家庭,身为出租车司机的爱人早出晚归承担起高额的医药费,王雪花则自学护理知识专心照顾婆婆和那时正在上学的大儿子。在婆婆住院的那段时间,王雪花她跑上跑下,挂号,交费,给老人喂饭,梳头,穿衣服,服侍老人上厕所,同病房的人对她婆婆说,“您真有福气,生了一个好女儿。”
那段时间,她奔波往返于相距30公里的医院和家,既要照顾好婆婆,又要给大儿子做饭,还要料理家务,家庭的重担让她整个人瘦了一圈。所幸,在王雪花的精心照顾下,婆婆终于病情好转出院。“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中风的婆婆出院后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婆婆,王雪花将婆婆的床铺安置在自己的房间里,方便她夜里照顾老人。两个床铺紧紧挨着,两颗心也紧紧连着。邻居感慨地说,“他们家一直想要个老二,都说孝顺有好报,这不去年喜得千金。”从大着肚子到孩子呱呱落地,46岁的王雪花没有一天落下对婆婆的照顾。
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深似海,孝敬父母如乌鸦反哺感恩情。王雪花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平凡中流露淳朴的亲情,普通中尽显由衷的感恩,没有过人的壮举,然以实际行动写下感人至深的尊老诗篇。
王雪华照顾老人。
新闻推荐
全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公布 东营市一社区、一人光荣上榜
本报3月5日讯(记者宋永兴)近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命名第三批全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此次命名的第三...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