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摆放的党建材料、分门别类的党建图书、式样丰富的宣传挂图……规范标准、昂扬向上,这是市农业农村局机关第六党支部给人的第一印象。
就是这个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员组成的党支部,创新性地把党小组建在了创新团队上,以创新为主线,以惠农为目标,大力实施“党建+”行动,着力打造了“慧农星”党建品牌,将科研成果应用在了乡野大地上,给乡村振兴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一)强根基:以标准化提升支部组织力
党支部是党在社会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如何提升支部组织力,是摆在每一个党支部面前的难题。市农业农村局机关第六党支部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属于他们的经验———推动支部标准化建设。
——— 建强支部班子,优化班子结构,确保职责分工明确,运转高效便捷;
——— 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梳理完善组织生活、党务公开、党费收缴等11项经常性党建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系统完备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了工作执行力,确保每名党员做到知责、守责、尽责;
———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每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党员开展集中学习、专题讨论、廉政教育等,让党员从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熏陶;
——— 强化党员教育管理,采取原文领学、讨论交流、微型党课等形式,引导广大党员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农科系统党员队伍。
……
春华秋实,经年累成,一项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在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每一名党员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提升了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通过深入开展“连心共建”“共驻共建”“农科讲堂”“田间课堂”等活动,让党员作用发挥在一线、问题和矛盾解决在一线、业绩和形象展示在一线,真正让党支部成为了攻坚克难和引领农业科技创新的战斗堡垒。
“在推进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能非常明显地看到自己和周围同事的变化,大家劲儿都很足!”“看我们的党员活动室就知道了,我们觉得很高大上!”党员们你一言我一语,透露着满满的幸福。
(二)铸品牌:以“慧农星”凝聚党员发展力
党建是关乎思想的事。思想上破冰,行动上才能破冰;思想上一致,行动上才能统一。怎么才能在思想上凝聚起全体党员?打造属于自己的党建品牌!
“我们紧贴市农业农村局的中心工作,围绕‘星耀乡村’机关党建品牌建设,按照‘一个支部一个特色,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要求,积极开展‘星计划’创建活动,着力打造了具有农业科研特色的‘慧农星’党建品牌。”说起党建品牌,第六党支部书记毕云霞介绍说。仔细看来,“慧农星”党建品牌由党徽、麦穗和DNA“双螺旋”组成,麦穗代表着丰收元素,寓意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科技支撑下,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富;“党徽”位于中间,寓意党建统领,也寓意为民情怀、牢记宗旨、服务群众;“DNA”双螺旋体现了科技元素,展现了第六党支部的职能和优势,旨在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党支部组织委员徐化凌说起“慧农星”品牌,很是骄傲。“这是我们集思广益的结果,大家数次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代表了我们农科人。”宣传委员王智华更直言这就像自己的孩子,看着他呱呱坠地,看着他茁壮成长。
在“慧农星”的指引下,第六党支部创新组织形式,依托党支部的三个党小组,分别组成作物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盐生植物与生态农业创新团队、食用菌和蔬菜创新团队,成为了推动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新引擎;推进连心联建,进一步疏通产、学、研、用链条,提升了全市农业科研水平;延伸讲堂课堂,下沉到农业一线、深入田间地头、走到百姓中间,打通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大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党员树立健康生活情趣、积极投身单位建设,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深厚氛围,从源头上有效避免了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现象。
(三)富百姓:以新成果提升农业竞争力
他们是党员,他们也是农业科研人员。从投身“三农”那天起,他们就深知自己肩上的职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筚路蓝缕,锲而不舍,做科研,写论文。然而,在党建没有和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以前,他们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受到了很大局限和约束,很难在生产中发挥出最大效能。“那时候,和农民还是离得有点远啊,想去却找不到合适的方向。”六支部工青妇委员、食用菌和蔬菜创新团队负责人常尚连告诉记者。
如电光火石一般,现状改变了。抓基层、抓党建,抓党支部,每名党员都行动起来了!第六党支部借助建在创新团队上的党小组,深入基层,深入百姓,通过开展连心共建的形式,与基层的联系多了,与百姓群众的联系多了,科研成果不仅写在论文里,更写在了大地上。“我们更了解农民的需求了,干着也有劲了。”“我这个成果研究出来可能需要十年的时间,可我知道它能给农民带来什么,所以一切都值得。”现在再看第六党支部的全体党员,每个人都是挺拔的,昂扬向上的,谈起自己干的事,眼中都闪着光。
据统计,截至目前,在第六党支部的带动下,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先后组织实施科研项目32项,取得创新成果20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5项,管理运行智能温室、食用菌模拟车间等12个科研创新平台,在全市建立37处试验示范基地,每年成果转化试验示范面积10000亩,辐射推广50万亩,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了就业,带动了脱贫,赢得了农民群众的金口碑。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第六党支部的党员们就是这样,心中有情怀,肩上有担当,手上有本领,在打造乡村振兴东营样板的路上,踏歌而行,不问得失。 (记者 吴文召见习记者 赵鹏飞)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21日,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周凤文一行到东营市就危化品救援中心、海上救援中心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周凤文一行...
东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