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兰州首场招聘会,吸引了来自拉萨市、合作市、临夏市、临潭县等不少外地的用人单位前来纳才,但从两天的招聘结果来看,多数求职者都比较热衷于本地的企业,而放弃选择外地就职的机会。
对此,记者在3月2日采访了对这一现象感受颇深的华羚实业集团人力资源主管陈亚平先生,本期将和他一起从企业的工作地点选择、单位平台高低、锻炼机会的多少等方面,来为广大求职者解读职业发展取舍间的利与弊。
外地VS本地求职比较
在此次招聘会上,有一个展位非常引人注意,但很多人只是驻足去看而不是上前填写简历,“我们是3月1日坐着火车从拉萨来到兰州招聘的,不管招聘结果如何,明天都要返回拉萨”,拉萨市广升医院的招聘负责人对记者说。这一招聘现象说明求职者对于较远的地区都不会多做考虑,在外地招聘与本地的对比中,本地单位的优势从中凸显出来。
HR解读:陈主管介绍,其实求职在外地与本地的选择上可以进行反向思维。从外地就业的角度来讲,兰州周边的一些县市就业成本较低,而很多技术类企业的核心厂房与生产线都在这些地区。因此,如果想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不妨选择这些成本低、收效多的就业机会。而从本地就业的角度来讲,如果你所选择的行业并不是技术针对性较强的企业,那大可不必去有意锻炼自己,可以选择一些本地的企业进行发展。
择业 不应自我设限
在当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形势下,很多的年轻应聘者多会按照自己的想法,给“选择”加一个限制,例如,不去比兰州小的城市,不找底薪低于2000元的工作等等。这无形中,就已经给没有什么职业选择筹码的自己加了一层障碍。
HR解读:陈主管说,择业并不是悠然自得的休闲活动,要达到理想的选择目标,还需付出艰苦的劳动,甚至要经历种种曲折。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择业对于年轻求职者来说,一定可以马到成功。此外,如果你所学的专业属于技术实操型的,而目前自己并没有足够的技术实践经验,此时为了提升自己的就业质量与效率不妨去尝试一些外地的技术型企业,学到了技术再去为自己的选择加条件,就变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
就业 不要看得太过沉重
就业难在本次的招聘会上并没有过多的体现,反之是很多单位为招不到合适求职对象而急不可耐。从这种现象看出就业问题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沉重,只是对待的方式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不同。
HR解读:陈主管提示广大求职者,就业能力其实就是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必须具备这些基本素质。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临时代的严峻挑战和压力的年轻人只有勇于承担起这些压力,主动锻炼自己才能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本报记者 阎韵竹
■延伸阅读
职场新人菜鸟标志只会踏实做具体工作
踏实做具体工作,并没有错。但甘心一辈子本分只当菜鸟,到头来,肯定连菜鸟也做不成,现在的职场,逆水行舟,原地不动,早晚被浪打翻。
不会踏实工作
年轻人喜欢幻想,本身也没错。但若是一天到晚光幻想,那就麻烦了。脱离了现实,好高骛远,梦醒时分,跌落得粉身碎骨,就追悔莫及了。
瞧不起上司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清高,别人不如自己的地方很容易放在眼里,并嗤之以鼻,尤其是对领导。但是,领导之所以是领导,自然有他学识或者能力上的长处,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崇拜上司
相比起瞧不起上司,对上司盲目崇拜,则更显得幼稚。对上司的话全盘接受,无条件服从,缺乏了起码的分析能力,最终会让你在职场中迷失自我。
习惯忍让
喜欢争斗的人让人厌恶,但现在的职场上,也只是这种人才得势。人善被人欺,习惯忍让,别人会觉得你好欺负,这已经成为现在职场上的一种思维定势了。谁也打不破它。
锋芒毕露
有人则相反,不忍不让,锋芒毕露。这也不好,这样会树敌太多,而且太容易让人看透,很容易中了别人的招儿。适当的时候露露锋芒,展示一下自己的立场就可以了,大多数的情况,还是应该韬光养晦的。
知无不言言无不真
对别人什么都说,而且什么话都说真的,这很诚实,但太不成熟了。职场上混,就跟下棋一样,尽可能去了解对方心理,而不是尽可能地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心理。
本报记者 温雅
新闻推荐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本报记者 武永明 摄 本报合作讯(特派记者武永明)9月20日,甘肃省唯一一所省属民族高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建校30周年庆祝大会在该校学术会堂隆重举行。省内...
合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