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新闻 合作新闻 夏河新闻 玛曲新闻 舟曲新闻 碌曲新闻 迭部新闻 临潭新闻 卓尼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甘南市 > 临潭新闻 > 正文

李长荣: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来源:甘南日报 2018-12-28 08:53   https://www.yybnet.net/
高杨

“过去青稞、燕麦没有市场,外地人不知道这些,现在有了加工厂,青稞麦索、野燕麦成了抢手货,我们以后再也不需要靠着几亩薄田到地里刨食了。”在临潭县新城镇肖家沟村高原绿色食品厂里,来自本村的务工人员肖志敬说。

厂房里,我们看到有脱粒机、分离器、电动石磨、传送车等设备,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熟练操作这些设备,形成了以链机互动为主的加工模式,这种模式不会因为设备增多而减少人工,成为临潭县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厂长叫李长荣,今年57岁。

从1976年开始,他就先后在独山电站、洮河林业局大峪沟林场、夏河县阿木去乎打工挣工分。虽然每天仅挣六七角钱,却要比在家干农活的收入高。自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要将自己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带动乡亲们多挣点钱。

1978年改革开放。他一边在家务农,一边积极谋划出路。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的工程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给了他的工程队外出挣钱的好机会。

日渐活跃的市场经济氛围激发了他的干劲。1985年,他得知新石(新城-石门)公路要开修,便带领本村乡亲们去打零工,每天每人挣3元钱。工钱不高,却足够填补家务。靠着好政策与自己的不懈努力,生活状况越来越好。从3个人到8个人,又到十几个人,他慢慢地带领起了一支自己的施工队。

1988年,经当时的扁都乡(今为新城镇扁都村)乡长王士英介绍,李长荣带着本乡30多人远赴玉门油田,承包道坑工程,挣了钱,给家里增添了一台黑白电视机。

好景不长,第二年,由于工程队里几个工人的不负责任,让他赔光了所有的钱,欠下一身债务。离开玉门油田,一穷二白的李长荣边务农、边干起了沼气开发、暖气安装,一干就是8年。

直到1996年,他将20年前萌生的想法付诸行动。这个叫李长荣的临潭农民走上了实业之路。

凑了两千元,找了三四个乡邻,凭着自己早年四处奔波的经历,办起了日用化工产品生产小作坊。“一开始生产蜡烛,后来生产棒棒油、肥皂等简单的生活用品,一天产值达1000余元,不愁没销路。”李长荣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对肖家沟村的整体致富充满信心。他趁势扩大作坊规模,用工量自然增加,生产的棒棒油销往州内外。

作为农民创业者的代表,他多次受到省州表彰。2003年,小作坊的年生产值达到8万元,并受到政府的帮助鼓励,成为全县为数不多的免税企业之一。直至今日,临潭人仍然亲切地叫他“棒棒油”。

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五花八门的日用品开始充斥临潭人的日常生活。2004年,他们生产的日化用品销量开始下滑,他和团队举步维艰。

技术是关键。他很清楚,一个处在深山的小型作坊,不能光靠政府支持和自己的一腔热情过日子。在市场经济和轻工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中,要么进步,要么退出。

权衡之下,他选择了后者。

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鼓舞下,他再次调整方向,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和传统无公害耕作方式发展高效农业。

野燕麦极高的营养价值众所周知。临潭的高海拔及充足的日照时间,是野燕麦生长的绝佳环境。

经过多次考察,李长荣萌生并明确了加工高原野燕麦的想法。

2004年,李长荣又开始筹集资金,决定着手创办临潭县高原绿色食品厂。他将这一想法汇报乡政府和县政府后,再次得到6万元的资金支持。从修厂房到增添设备,当年12月,占地900多平米、生产车间40平米的食品厂建成,次年投入生产。

食品厂主要从事青稞麦索、燕麦颗粒、燕麦冲剂、人参果等纯天然高原绿色食品的加工及销售。建厂初,资金有限,没有能力带动乡亲。技术员、销售员、装卸工都是他,忙得不可开交,却快乐无比。

他坚信,这将是他一直要做下去的事情,很快就能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为了发展壮大食品厂,他探索创新了产品产地、加工、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并在相关部门的支持鼓励下,于2007年12月创办了临潭县潭绿青稞燕麦种植专业合作社。

如他所想,青稞麦索、野燕麦等系列纯天然绿色产品填补了国内食品行业空白,野燕麦粥、青稞麦索等产品畅销兰州、天津、西藏、广州等地,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2011年以后,食品厂进入发展成熟期。占地面积扩大到12亩,生产车间扩展为3000多平米,固定资产增加到1000多万元,正式职工已有38人,累计零时聘用工人8700多人(次)。“洮绿”牌商标被评为甘肃省2012年著名商标,得到了无公害产品认证,先后荣获“诚实守信金牌企业”“3·15”诚信企业、甘南州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甘肃省百强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等荣誉称号。

面对脱贫攻坚的新任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唯有实干才是不变的节奏。2017年,李长荣再次探索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从物资、技术等方面带动本村贫困户致富。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发展种植基地1500多亩,标准化种植基地300亩,辐射带动周边120多户群众种植青稞、燕麦特色农作物,初步形成了青稞、燕麦产业链。

“过去我们村都是土坯房、土路,环境也不好。老李带着我们盖起了新房,铺上了硬化路,过上了好生活。跟着老李干,我们放心。”村民李志文对他的认可,亦是全村人的肯定。

2004年,在村“两委”换届时,通过投票选举,他当选为肖家沟村委会主任,2007年起又担任村支部书记。在任的15年里,拓宽田间道路、修河堤、打硬化路、拉自来水、安装路灯、修建文化广场……肖家沟从最初的贫困村发展成为新城镇的旅游村、产业村。

他是肖家沟村发展进步的亲历者,更是270多户群众小康路上的领头雁。

李长荣所走过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创业历程充满坎坷,却凭着顽强的改革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带领父老乡亲走出了一片广阔天地。正如改革开放后的临潭,一步一个脚印,迎来今天的巨变,更期待着明日的辉煌!

新闻推荐

“全面改薄”促均衡

(上接一版)“全面改薄”促均衡近年来,临潭县教育系统加快推进“改薄”等项目建设工作,消除了全县14个大班额,确保了...

临潭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吸收合并公告2018-12-03 04:54
评论:(李长荣: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