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国办47条”把甘肃的生态问题提升到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这为甘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日前,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通过对天水、定西、甘南等8个县市的实地调查和走访,对甘肃省草原生态建设的现状进行了一次大摸底。7月26日,调研组向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十六次会议提交了这份专题调研报告。
报告中大量翔实的数据表明,甘肃省90%以上的草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原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与30年前相比,草原生态呈总体恶化趋势
甘肃省是全国六大草原牧区省份之一,共有天然草原2.67亿亩,相当于全省人均拥有约10亩,占全国天然草原面积的4.5%,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4%,是全省耕地面积的4.5倍、林地的3.1倍,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及省境北部的沙漠沿线一带,为省内最大土地资源类型和生态系统。在全国18个草原类型中,甘肃就有15类,是全国主要草原类型的缩影。但目前,全省91%的可利用草原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而且每年还以近150万亩的速度扩大,其中重度退化面积达到了7950万亩。与30年前相比,草层高度下降50%以上,植被盖度由65%—95%降到了25%—60%,草原载畜能力下降了50%—70%。2009年,甘南天然草原亩均产草量为310公斤,比1980年的384公斤下降了74公斤。
水土流失加剧,河西7000万亩草原变荒漠
作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蒙新三大高原的交汇区,甘肃省境内草原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超过5亿吨,占黄河流域年输沙总量的三分之一。近年来,由于草地的渗水能力和蓄力能力降低,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严重,甘肃省境内已形成的荒漠土地面积达14.2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1.8%。在河西的荒漠化土地中,草原荒漠化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有近7000万亩的草原已经或正在成为荒漠化、半荒漠化,其中80%的荒漠草原正面临沙漠化威胁。
建议
建设祁连山生态补偿区
政府应把草原保护与森林、耕地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划定重点保护的草原区域,为草原保护设定一条“红线”。
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确定草原生态补偿的具体内容,制定出台禁牧休牧补贴等补偿政策。同时,将生态建设项目与生产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同步发展,合理制定迁出核心区游牧民及缓冲区退牧还草牧民的生活补助标准,按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域进行分类补助。
对于目前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严峻状况,建议统筹协调河西五市向国家争取建设祁连山生态补偿试验区,把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祁连山生态补偿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启动对祁连山水源涵养区草原生态保护治理的可行性论证,尽快向国家申请项目支持。
新闻推荐
本报讯 7月31日,筹建了半年多时间的兰州市首个省级示范性蔬菜市场在甘南路菜市正式营业,市场主要经营生鲜、果蔬、水产、干货、熟食、活禽、粮油等品种。这将给甘南路周...
甘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