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友谊饭店原貌
60年代饭店员工合影
胡春鑑为外宾介绍菜单
大伙观摩祁国林做菜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2011年9月15日,走过50余年辉煌岁月的兰州友谊饭店正式歇业,为即将开建的兰州国际商贸中心项目腾挪土地,未来在这里将建设一组建筑高度300米左右的建筑群,其中最高一栋楼高达378米,将成为西北地区第一高楼。与此同时,一个按国际五星级标准设计建设的新友谊饭店也将在这里落成,并延续友谊饭店曾经半个世纪的辉煌。
作为兰州市最早的饭店之一,同时也是甘肃省最早的涉外星级饭店,友谊饭店享有中华“老字号”饭店的美誉,这里曾经承载了众多兰州市民的美好回忆,这里也是兰州市城市巨变中的一个缩影。在友谊饭店走过50余载的春秋岁月,即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之际,我们查阅相关资料,走访曾经的饭店老员工,为大家呈现友谊饭店这50余年的辉煌岁月。
高规格的外宾接待饭店
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时,兰州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城市,为接待苏联等国技术专家来兰,政府从1956年开始组建友谊饭店。在营业之初,人们便对它刮目相看,它是新修建的西津西路上唯一的高大建筑,数里之外便令人注目,人们称它为“专家招待所”。在“一五”初始之际,这个名称本身便已令人起敬,它既显高贵又有几分神秘。此楼的建造标准在当时堪称一流。
那时的友谊饭店不仅有高水准的硬件基础,更是想方设法聘用了一批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为饭店服务,主要的技术骨干人员多选自上海的名店,一大批技术高、经验丰富、人品素质俱佳的工作人员被动员来兰任职。其中有精熟俄式、法式、英式西餐的厨师、专业面包师、西点师,精熟英、俄、德、法招待用语的高级招待师,衣物洗涤整烫技师,客房服务领班人员等。属于后勤人员的汽车司机,也是选自朝鲜战场考验出来的能手,还有参加过抗日期间跑滇缅公路的老手,总之,服务队伍在兰州堪称一流。
后来,友谊宾馆还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行业优秀人才,其中有被省市各单位选调去从事服务招待的人员,有被北京人民大会堂选用的服务员,更有选入我国驻外大使馆的厨师多名,这一切都表明该店高品位、高水平的地位无可置疑。
一位老职工回忆起友谊饭店五六十年代的历史时感慨地告诉记者,50年代末期,友谊饭店接待业务猛增、发展迅速,兰州市决定增建九层楼的客房及大礼堂、俱乐部、游泳池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当时饭店员工激情高涨,大规模的扩建工作立即上马。不料,1960年参与援建的大批苏联专家撤走,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为此饭店的一切基建工作被迫停了下来。当时,为渡过难关,饭店一批员工甚至被抽调到甘南草原去狩猎,留在兰州的员工也相继在市区周边的农场搞生产建设,以此度荒。员工们最终通过艰苦劳动渡过了这三年的低潮。从1964年开始,友谊饭店迎来了第二次繁荣高潮,经过度荒的磨炼,员工们的精力更加旺盛,各项业务相继展开,计划中的饭店后楼也于两年后完工,饭店的接待规模进一步扩大。
经过十年多的建设,至60年代末期,友谊饭店已成为因接待中外宾客及各种重要会议而闻名遐迩的综合性饭店。当时的友谊饭店接待了来自苏联、德国、英国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大批外宾,正是在这些外国专家的援建下,兰石厂、兰化、兰炼、西固炼油厂等一大批重工业企业建成投产,为兰州市重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饭店还作为兰州市委、市政府的接待中心、会议中心,每年承接大量的省市领导招待及会议会务,为兰州市的各类建设做着积极的贡献。
至80年代初,兰州迎来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友谊饭店的事业又开始新一轮的大发展,当时的西楼于1985年完工,至此,饭店前楼、后楼、东西楼的基本格局已经确定。七八十年代的友谊饭店院内满是果树、花坛、尤其是一到夏天,鸟语花香、满园芬芳,加上饭店建筑装潢典雅、古色古香,兰州市民当时都将这里当作是休闲的好去处。
老员工记忆中的辉煌
今年83岁的胡舂鑑是友谊饭店的第一批员工之一。从饭店开业之初到1993年退休,整整37年,胡老见证了友谊饭店的兴衰。他曾两度获全国旅游系统劳模称号,是甘肃省唯一的特一级宴会设计师,他的故事就是友谊饭店当时外宾接待盛况的缩影。
胡老来兰之前在上海南京路一家西餐厅当班,后来在当时市领导的劝说下来到友谊饭店负责外宾接待,由于当时的友谊饭店懂英文的只有胡老一人,所以为外宾制作的英文菜单都是胡老亲自动手的。据胡老回忆说,1978年曾有一次国际沙漠会议在敦煌召开,负责外宾接待的他完成在兰州的接待任务后,赶去敦煌筹备会议接待,当外宾们在敦煌见到胡老时,高兴地纷纷拥抱他,称赞他的优秀服务。1989年,年届60岁的他打报告退休,当时的市领导听说后说道:“老胡不能退,干到不能干了时再退。”可见胡老在友谊饭店外宾接待中的扮演的重要角色。
说起胡老在友谊饭店搞接待的情形,有两件小事让他记忆深刻。1972年,数学家华罗庚来甘肃推广优选法,在友谊饭店住了20天,当时饭店专门安排胡舂鑑负责一切接待事宜,华罗庚离开饭店时,还专门来到后厨找到胡舂鑑,用上海话向他表示感谢,胡老说起这件事时,仍很激动,在外地听到有人用家乡话向他表示感谢的还是第一次。80年代,有一次苏联代表团访问兰州,当时的访问团团长听到胡舂鑑在负责他们的招待任务时,激动地告诉大家,说五六十年代大批苏联专家来兰,都曾受到胡的细致接待,今天他又荣幸受到胡的接待,无论如何要与胡碰杯,以示感谢。
在胡老的记忆中,友谊饭店曾一度是兰州引领潮流的地方。每星期两次舞会非常热闹,很多人为了得到与外宾共舞的机会,想尽法子求购舞会门票,真可谓一票难求。此外,友谊饭店每周放一次电影,可以称得上是兰州的“首映式”,好多新影片都是饭店放完了才拿到各大影院放映的。
退休前是友谊饭店副经理的祁国林则向我们讲述了友谊饭店当时名厨荟萃、菜肴品味俱佳,各具特色的盛况。18岁即进饭店当学徒的祁国林坦诚自己当年有很好的机遇。正直辉煌期的友谊饭店拥有大量优秀厨师,而且饭店还多次派他去北京学习西餐做法,没过多久,他就已经开始挑大梁了。祁国林还回忆起饭店80年代的招牌菜,当时友谊饭店的锦绣鱼肚和五彩鱼丝声名远扬,好吃的兰州人都以吃到这两道菜为荣,尤其是五彩鱼丝,做工复杂,需要先把整条鱼切成丝,等做熟后又要拼成整条鱼的样子,复杂的工序即可见当时友谊饭店厨师的高水平。
祁国林最得意的是他接待巴基斯坦外宾的事,70年代,一批巴基斯坦外宾来到友谊饭店,点名要吃巴基斯坦鱼,可当时饭店当值的厨师们压根都不知道这道菜,后来从北京学成回来的祁国林听后就用自己刚学的手艺为巴基斯坦人做了这道菜,当一脸惊愕的外宾们尝了这道菜后,无不交口夸赞,甚至送给祁国林一条长围巾作为答谢礼物。
“老字号”饭店酝酿新生
一位老职工回忆,改革开放后,从70年代末开始,友谊饭店虽然外宾接待任务在减少,但当时企业的会议、旅游接待越来越多,加上多次在饭店召开兰州市党代会以及人大、政协会议,饭店的经济效益又进入一个繁荣期。胡春鑑老人也回忆说,从改革开放到80年代中期,在甘肃召开的很多国内、国际大型会议大都在友谊饭店举行,其中最多的时候每年要承办80多个大型会议,饭店的会议招待要提前两个月甚至三个月前预订。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友谊饭店现已发展成一家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园林式三星级饭店,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成绩显著。近年来,饭店承担了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团队接待任务、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兰州段等一系列大型活动接待。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饭店外宾接待任务的减少,及金城一批新饭店、新宾馆的兴起,已显老态的友谊饭店风光不再,虽然1992年饭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装修升级,但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大潮中,已失去涉外功能的友谊饭店难免落伍。
2010年7月,随着第十六届“兰洽会”的召开,一个投资40多亿元的兰州国际商贸中心项目落户西站商圈现友谊饭店所在地。不久之后,这里将崛起一个兰州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复合型商业建筑群。其中就有按照国际五星级标准设计建设的兰州友谊饭店,新建的兰州友谊饭店将继续承担兰州市委、市政府接待中心、会议中心的职能,同时在友谊饭店周围,将形成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商务、住宅为一体的多业态大型商业综合体,这必将极大地促进友谊饭店的发展。
新的友谊饭店地处西站商圈的核心区域,随着兰州西客站和西站大商圈建设的推进,占尽天时地利的友谊饭店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新生,秉承中华“老字号”饭店的优质服务理念,作为兰州市最有影响力的地标性饭店,新友谊饭店必将能够再度崛起。
采访结束时,记者告诉几位老人们,不久后建成的新友谊饭店将按照国际五星级标准设计建设,老人们都高兴地向记者表示,友谊饭店作为兰州的老牌子,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将来一定能够再度辉煌。
由最初的“专家招待所”到友谊饭店,到90年代改为华谊大酒店,至90年代中期改称友谊宾馆,再到2005年又改回友谊饭店,走过五十多年的迂回曲折,伴随一代人的成长发展,在50年岁月里曾几度嬗变的友谊饭店,经历过辉煌、遭遇过沉寂,但“老字号”的历史积淀永远有着坚强的后劲,相信雄厚实力依然可以再现青春。
新闻推荐
市民投诉雷先生反映:铁路局双洞子至绿色市场一段正在修路,施工单位没有给附近居民留路,居民出行十分不便。...
甘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