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泰公”木厂是解放前兰州木材行由陕商经营的一个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商誉显著的木厂,但其具有传奇色彩的经营史却鲜为人知,在有关兰州近代史上的记载十分稀缺。曾经营木厂的柳氏家族后人及有关专家经过十多年的深入查证与追寻,对这段具有鲜明代表意义的陕商兰州经营史传承脉络进行了重新梳理、补充,大量真实的佐证将其诞生之时提前了近百年。5月22日,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光华、汪受宽和原市地方志办副主任邓明以及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召开了专题论证会,专家们一致表示:“祥泰公”木厂的经营史展示了陕商在金城传承发展的一个独特标本,填补了陕西儒商在兰经营史的空白,为兰州近代本土经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粗线条清晰梳理陕商发展史
据柳氏后人柳栋介绍,“祥泰公”木厂旧址为西稍门外骚泥泉街(今西津东路小西湖至文化宫九间楼一带),清后期至解放初期其东家一直为兰州“安泰堂”药店李子宏,大掌柜为柳兆甲(字鼎臣),也就是柳栋的曾祖父。这个木厂始自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形成于道光年间,在光绪及民国时期成为了兰州木材行的“老大”,至解放初期公私合营后成为甘肃省木材公司。整个发展传承有序,脉络清晰,是兰州历史最久远、规模最大的木厂。
专家们一致表示,清代至建国初期,山陕商人在兰州乃至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从事商贸及手工业制造,推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期间,山陕商号达到了400多家,而对“祥泰公”木厂的这项调查结果则将这段史料以粗线条从乾隆时期清晰梳理至解放初期,为兰州本土商贸发展概况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兰州近代经济发展及商业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祥泰公”木厂诞生应提前近百年
柳栋告诉记者:“市博物馆原研究院薛仰敬主编的《兰州古今碑刻》一书中记载,兰州山陕会馆乾隆末年或嘉庆初年的《……王星仙楼殿施银姓名碑记》(此碑现存于兰州市博物馆)中清晰可辨的商号达400多家,其中就有“祥泰公”前身“祥泰店”字号,这是目前最早的实物佐证;2009年市文物局维修兰州城隍庙寝殿发现东侧山墙内壁上有道光二十五年的《重修兰州城隍庙寝殿碑记》,上面的捐施名单中仍有“祥泰店”字号;现存白塔山罗汉殿光绪十三年(1887年)三月所刻《山陕老社修建罗汉殿布施花名碑》上记载的400多家商号中,也有“祥泰公”的字号。这些都足以证明现存文史资料中记载的“祥泰公”木厂成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不准确,这个时间至少还应提前近百年。”
当年在“祥泰公”木厂和临洮分厂工作、仍健在的相公(学徒)宋兴中、王育瀛两位老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祥泰公木厂是当时兰州的大字号,有声望的字号,影响非常大。”这一说法同时也为文史资料记载乾隆时期兰州商号达600余家、已是商埠重地的描述提供了有力地佐证。
根据有关文史资料和省图书馆藏书记载,刘鼎臣先生在任“祥泰公”木厂大掌柜的近半个世纪中,木厂经历了一场二次复兴,资本逾百万且影响广泛而深远。省博物馆所藏《金城揽胜图》中镇远浮桥左边一艘正在顺流而下的木筏,就是当时木厂运输木材的真实写照。
百年“柳家大院”拟申报县、区级文保单位
据柳栋介绍,“祥泰公”木厂在兰州发展到鼎盛时期总号有5个厂区,先后又在临夏、临洮、卓尼、连城、冶力关、迭部、甘南、合作、夏河、靖远等地开办了分厂(号)、设立庄码(办事处),成才木料年存40、50万方,根据《甘肃省文史资料选辑》记载当时资金逾百万,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作为木厂的大掌柜,柳鼎臣仅在兰州就拥有原址位于道升巷的“惠芳堂”四合院和位于小西湖柏树巷24号(近西藏驻兰办事处)的“柳合山堂”四合院,现仅存的“柳合山堂”旧居被保留在七里河区五星坪后街21号。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还欣然为这座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四合院亲笔题写了“柳家大院”院匾。
市文物局副局长吉福荣告诉记者:“这座近百年老宅是柳家最后一座私宅,始建于1920年前后,除了马房、后院等部分外围建筑外,院落主体部分的基本原件被易地迁移到现在的五星坪(时称娘娘坪)后街,如今仍有保存十分完好的24间建筑,这在兰州市现存的老民居中都属罕见。作为近代兰州经济发展的见证,这座老宅院有着富商之家的殷实感和书香门第的文化气息;在风格上既包含兰州民居的特色,又融入了陕西民居的风格,它承载了老兰州作为移民城市那种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已经圆满完成的兰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们已将这座民居登记在册,并作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申报。”
专家观点
兰州地方志办副主任邓明:当时兰州商业主要经营者是“山商”、“陕商”,柳栋整理的十年,将“祥泰公”的历史提前到乾隆时间不简单,兰州“陕商”很多,但将历史从乾隆到现在进行粗线条梳理并整理了大量资料的,也就柳栋一人,这些资料把“陕商”在兰州的历史展现了出来。从资料中不难看出,柳鼎臣是“儒商”,对工人、客户都非常好,这也让柳鼎臣有着好口碑。此外,柳鼎臣经商有道,不仅经营木厂,还有金店和药材店。据史料记载,1934年兰州地方收入6千万大洋,而柳家收入就有上百万大洋,由此也可见柳家在当时商业界所占比重很大。现在,希望在开发改造时,能将“柳合山堂”和周边一些具有特色的建筑结合开发,一定要将这些都保护好。
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汪受宽:首先要感谢柳栋十年来访问多人、寻找资料,将“祥泰公”木厂的历史提前到了乾隆年间。明清时期,甘肃的“山商”、“陕商”影响很大,“祥泰公”是“陕商”在兰州的典型代表。“柳合山堂”是属于“祥泰公”大掌柜柳鼎臣的一处住宅,柳栋作为柳鼎臣的后人,通过对“柳合山堂”的研究,将家族的历史进行了缜密的梳理和整理,从而也对“祥泰公”木厂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补充,这非常有意义。一座四合院要有商号做支撑,而现在四合院则成为了商号发展的一个见证。柳栋研究的材料很可信,但在结论上要更加严谨。此外,在兰州市近郊保存如此好的四合院已不多见,作为文保单位是够资格的,希望能将院子继续保存下去。
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光华:“祥泰公”木厂属于传统工业,但通过与商业的结合使得整体发展较大,以后还有了金店。要知道当时木厂可是非常重要的工业,修房、建桥、做家具,都离不开木材。“柳合山堂”的建造正是因为有了木厂的支持,没有木厂支持是不可能修建的。院子的形式在老兰州还是很多见的,但现在则不多了,能保存的这样好是不容易的,也说明柳鼎臣在当时与各方矛盾很少,随着时间的流逝,院子才能保存下来。希望柳栋不仅整理家族史,还要将木厂的历史也进行整理,现在这样的历史都是断断续续的了。
□记者孔德胜李超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4日,被欧洲拜占庭王室颁予“圣约翰骑士勋章”并册封为爵士的旅美“爵士”华人画家李自健将在省博零距离与兰州观众进行艺术交流。...
甘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