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新闻 合作新闻 夏河新闻 玛曲新闻 舟曲新闻 碌曲新闻 迭部新闻 临潭新闻 卓尼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甘南市 > 甘南新闻 > 正文

加快推进转型跨越建设和谐幸福城区 城关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来源:兰州日报 2013-01-10 19:48   https://www.yybnet.net/

不久前结束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老百姓收入……这一句句体贴民情的话,无不温暖着全国人民的心。今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的第一年,城关区作为省会兰州的中心城区,将拿出哪些举措来推动当地经济跨越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幸福呢?于今天闭幕的城关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了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有力的回答了省城社会各界和城关广大人民的急切期盼。

时值深冬,虽然金城大地已是寒风刺骨,但城关人代会会场却温暖如春,气氛热烈。来自城关区各界的数百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汇聚在这里,兴奋而认真地讨论着由张国一区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份经过了多次征求意见、区长亲自修改的工作报告,究竟描绘了什么样的蓝图?全区百万人民群众、各行各业翘首以待。为让社会各界和省城百姓对城关区委、政府提出的美好愿景有个全面的了解,记者在城关区人代会召开期间对报告进行梳理,并于今天将其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公布于众。

蓝图已经绘就,怎样去贯彻落实好是最关键的,不仅党委政府要把好关掌好舵,代表委员们也要建好言出好策,这样才不会辜负老百姓的重托。当然我们相信,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无人不渴望城市变得越来越美,身边的环境越来越宜居宜业,日子过得更加富足更为体面,各行业也不会拖发展的后腿。

过去一年:亮点纷呈,成绩辉煌

2012年已经过去。这一年,是城关区着力打造和谐幸福城区、加快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城关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政协监督支持下,不断审视发展变化的区情,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牢牢把握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环节,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着力实施“五大工程”,全力打好“五场硬仗”,圆满完成了区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让辖区百姓得到历年来最多的实惠。

一年来,城关区坚持好中求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高速增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26.65亿元,同比增长15.5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0亿元,同比增长18.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38亿元,同比增长19.40%;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62.85亿元,同比增长23.41%;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83亿元,同比增长22.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280元,同比增长15.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330元,同比增长15.20%。

一年来,城关区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工作品牌和亮点。成功举办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会、全国非公党建甘肃模式观摩会等10多个国家和省、市级现场会;打造了“三不管”楼院整治等20项特色亮点工作,特别是社区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荣获了全国绿化工作模范县区、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等94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

一年来,城关区坚持全方位推动,积极开展各类文化社会活动。积极参与了兰州马拉松赛、十八届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乒超联赛等赛事活动的氛围营造和安保工作,成功承办了兰州服装文化节、牛肉拉面节等重大节会活动;精心组织了城关区和天水秦州区书画联谊交流展等16项重大社会活动。

一年来,城关区响应省委和市委号召,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十大帮扶行动、落实百项惠民任务”活动,整合社会资金1920万元,整治提升“三不管”楼院100家。全区4000多名干部结对困难群众5856户,多渠道帮扶困难群众走出困境。投入资金达2.48亿元,完成了20件惠民实事。

特别值得欣慰的是,2002年提出提前8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来,通过全区人民的不懈努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至2.08倍,一般预算收入增长至7.97倍,人均GDP增长至1.81倍,人均财力增长至5.32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总体实现程度达到93.3%,提前8年基本实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未来几年:目标宏大,任务艰巨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比,不仅强化了建设过程而且明确了建设的结果,这种提法更让国人感到欣慰和温暖。未来一个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加快城关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省、市不断加快发展的新态势,城关区委十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未来五到十年的总体发展思路是:高举科学发展旗帜,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两大目标,全力推进跨越发展和转型升级两大历史任务,加快推进幸福和谐城关建设进程。

——高举科学发展旗帜。就是基于城关自身快速赶超跨越的迫切愿望,基于省市各级领导对城关加快发展的殷切希望,基于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我们必须高举科学发展旗帜,更加注重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坚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跨越发展,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实现主导产业的提档升级,提高城关在省市乃至西部的首位度;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公共产品、公共资源、公共服务的供给力,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提高群众幸福感;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持续增强城市的吸附度,切实在全市全省发挥好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实现两个率先目标。一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城关来说,目前已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但仍有部分指标实现程度不高,因此还需加倍努力。同时提出,要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标准和新内涵,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力争再通过几年的努力,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构筑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转化体系;构筑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格局,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推进生态建设、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生态优化工程,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全面建成政治更加民主,经济实力更加强大,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优美,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的小康社会。

二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的要求,这为包括城关区在内的各省市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城关的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建成,为建设现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城关将以大开放带动大开发,以大开发促进大发展,以更大的气魄和智慧,以更强的举措和办法,奋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力争到2020年,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万元和5.5万元以上,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以上,与沿海发达地区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

——大力推进两大战略任务。一是推动跨越发展。项目是支撑跨越发展的载体,坚持“今天的项目数量就是明天的经济总量,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的发展理念,坚持“全员招商、全员拆迁、全员抓项目”举措,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每年实施200个项目、引进100个项目、拆迁100万平方米、拓展空间10平方公里,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0亿元以上;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形象提升、管理创新、民生改善和文化推进工程,确保公共资源总量逐年扩张,人均占有量实现倍增,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为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保障。

二是推动转型升级。坚持“做精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的总思路,全力推动产业升级。支持九州开发区增容扩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食品加工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信息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力争三产占GDP的比重接近9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三产的比重达到60%以上。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强化市场开拓、融资信贷、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服务,不断激发非公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加快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大型市场搬迁和闲置楼宇盘活进程,转移低端产业,发展高端业态,打造一批城市综合体、中央商务区、休闲购物区、五星级酒店和文化创意园,力促现代服务业的集约化、高质化、规模化、特色化主导式发展。

今年目标:主抓六项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

2013年已经到来。城关区在这一年将以哪些大举措,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生活更幸福呢?报告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122”发展战略为主线,围绕“456”总体工作布局,以加快发展为总基调,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着力推进空间拓展、产业升级、城市建管、公共服务、管理创新和民生改善等六大任务,确保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大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实施三大举措,着力加快经济发展

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综合运用重大项目指挥部模式,成立项目代办和拆迁攻坚机构,扎实推进“5515”重大项目计划,年内投资373亿元,实施重大项目237项,完成拆迁100万平方米以上。倒排工期、强化服务,确保甘肃金融大厦等15个项目年内投使。靠实责任、主动对接,确保大连万达等110个续建项目顺利推进。创新方式、包干责任,确保碧桂园等82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强化凝炼、深度包装,围绕旧城改造、土地开发、生态建设和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储备杨家园片区整体改造等80个项目。加大开放力度,强化招商选资,力促张苏滩商业文化广场等100个项目签约落地,引进新型现代服务业项目40个,引进到位资金260亿元,新签项目当年开工率达到85%以上。

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编制出台《城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详规》,积极培育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力争现代服务业占三产的比重再提高2到3个百分点。着力引进新型业态,依托南关和西关、甘南路等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总部5家以上,引进知名餐饮品牌企业3至5家,培育新增商贸服务类限上企业100户。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焦家湾粮油、甘肃联合弘、甘肃信和三大物流园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节会经济,实施兰州创意文化街区等6个文化产业项目,举办和承办国际牛肉拉面节等各类节会40次以上。全力推进九州开发区增容扩区,确保主食厨房等6个项目建成投产,甘草精深加工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

着力拓展投融资渠道。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格局。搭建融资平台。成立区金融办,挖掘辖区金融资源,力争银行新增本外币贷款300亿元,总量达到2019亿元;依托辖区40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620户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发放贷款90亿元以上。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土地整理贷款和BT等模式,力争为9个项目融资12亿元以上;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策划包装一批民生事业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市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4亿元以上。积极培植税源。培育新增工商企业、个体经营户7000户以上,累计达到6.3万户以上;实施重点税源监管“十百千”工程,不断扩充税源总量;采取以奖代补、税收减免等措施,力争打造特色商务楼10栋,提高总部经济税收贡献率。

多措并举推进,提升城市建管水平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合市上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工程,完成北环路、南山过境公路建设,建成元通黄河大桥、金雁黄河大桥,完成雁园路等15条“断头路”改造;启动九州东南出口道路建设,建成910#、915#道路。着力解决停车难问题,新增停车泊位2000个。新建改建20座公厕、5个标准化环卫场站、6个绿化市政管理站。新建5个标准化菜市场和30个便民菜店。着力推进武都路中央商务区、陇西路CBD、世纪金源、伏龙坪整体改造、徐家湾旧城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小雁滩等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建成城中村改造安置房20万平方米。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职责明确、管理科学、监管有力的管理机制。严格落实临街店面责任公约、部门包街制度和周末卫生大扫除制度。强化重点领域整治,持续开展环境卫生、违法建设、集贸市场、建筑工地、交通秩序、城市出入口六大整治行动。整治“三不管”楼院100个。提升城市美化水平,推动环卫和绿化、市政专业化作业向城乡接合部延伸,主次干道清扫率和洗扫率分别提高到60%和45%。实施天水北路等4条主次干道景观提升工程。完成雁滩公园等4个公园提升任务,打造4个小游园,新增绿地6.67公顷。

突出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完成8000亩补植任务。实施南山面山四期工程,完成1000亩坡面树种优化和林分改造;完成东出口和大砂坪北出口900亩植树造林任务。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监管模式;试点推行优质煤炭定点配送制度,继续实行困难群众燃煤补贴制度,杜绝烟煤和劣质煤进城。全面完成燃煤锅炉改造市定目标任务。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强公共领域节能降耗工作,确保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

依托项目建设,加快城市建设进程

加快推进空间拓展步伐。以加快土地、金融与产业“三资融合”为突破,综合运用BT等模式筹资65亿元,实施碧桂园、太平洋和三条沟土地开发项目,整理土地约13.2平方公里。

加快两山区域城市化进程。按照“三个集中”的思路,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结合“大兰山”和青白石片区发展规划,加快头营新农村居住点建设,完成石沟、马家沟旧村拆迁和新村搬迁入住,加快白道坪项目进度,新建村民安置房10万平方米。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产业发展。推进“大兰山”旅游风景区建设,实施兰山公园二三期工程,续建华夏第一长廊3公里;启动古河州生态文化博览村、中国国家画院兰州创作基地和特色风情酒庄项目。加快黄河北区域建设,依托未利用地综合开发项目,引进都市加工、仓储物流、商贸服务企业10户。鼓励两山农民发展商贸流通、生态观光、交通运输等非农产业。依托土地流转、项目开发等渠道,帮助农民转移就业2860人,非农

收入比重超过

80%。

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资源扩容增量,改扩建6所中小学和2所幼儿园,新增教学面积2.53万平方米;扶持50所民办幼儿园提高办园公益性水平,建成80家街道幼儿看护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启动实施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促进区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选聘100名部属师范类院校优秀免费师范生。成立校园安全管理办公室,健全校车财政补助制度,完成校园视频监控二期工程。

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实施区医院改扩建项目,完成中医骨伤科医院住院部大楼主体工程,新建和改扩建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200万元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基金,引进30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设立200万元的艾滋病防治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基金。加快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成立城关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法人治理、独立核算模式和绩效考核等。

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区街社文化活动中心10处。完成徐家山健身步道工程,新建30条全民健身路径,完成4000人国民体质监测任务。将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规模提高到1000万元以上。发售体育彩票1.2亿元以上。成立区文联和5个群众性专业协会,组建社区文化指导员队伍,配合办好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新打造5个社区学校少年宫,实现小学四点半延伸工程全覆盖。

围绕民生服务,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拓展就业服务领域。实施就业服务“1113”计划,完成职业能力培训1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亿元,征缴失业保险费1000万元,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拓展就业创业渠道,帮助1000人创业,带动就业3000人,扶持1万人实现灵活就业。大力推行居家就业模式,新增加盟企业24户,实现居家就业1000人。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社会保险全覆盖进程,将农民工、外来流动人口、被征地农民、机关事业单位临时用工、公益性岗位人员纳入社保统筹范围。实施医保扩面提标工程,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8%以上,将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企业单位职工年最高支付标准,从20.6万元分别提高到28万元和34万元;将城镇居民、农民年最高支付标准,从6万元提高到12万元;将新生儿直接纳入城镇居民医保;实施城镇居民普通门诊统筹全覆盖工程,门诊统筹基金支付率达到80%以上,参保居民签约受益率达到95%以上。完善劳动监察两网化管理体系,劳动监察覆盖面达到85%以上。新建保障性住房2500套,配租配售廉租房1500套。

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投入运行智慧养老服务系统,新建虚拟养老医疗服务站15个、虚拟养老餐厅15家,注册人数和服务人数分别达到9万人和2.5万人。创建5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城关区老年大学。新建10个社区“阳光家园”。实施“放心主食”连锁销售项目,帮助百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开展万名贫困家庭、残疾家庭儿童、计生两户家庭和失独家庭救助活动,全面推行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建立贫困大学生救助长效机制,设立500万元重大疾病救助基金,实现全区困难家庭国民教育本科生救助全覆盖、残疾人家庭学生救助全覆盖和困难家庭重大疾病救助全覆盖。全面启动市民“十元捐”活动。

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扁平化模式,建立“一岗多能、分片包干、信息共享”三大机制,加快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心下移。探索建立新型社区服务体系,招聘80名社工充实社区服务力量,试点打造5至8个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出台《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建设标准》,打造15个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加快社会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完成主城区街道社会管理三级平台和三维数字社区建设,实施“天网覆盖”工程,扩大视频监控探头覆盖范围,建立社会管理三级指挥调度和主城区无缝隙、全覆盖视频监控体系。拓展96880服务内容和领域,服务人数达到8万人次以上。

深化平安城关建设。着力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加快完善“大巡防”体系建设。建成6个派出所办公用房和6个“四区分离”标准化派出所,完成150个城市社区警务室和4个农村警务室建设。集中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部位的综合治理行动,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力争矛盾化解率达到95%以上。切实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度,建立“1+4”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积极开展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特种设备、校园校车等10大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活动。

增强社会管理服务功能。强化人口管理服务,全面推行“以房管人为主、以业管人为辅”的人口管理和“楼院长”管理模式。建立特别扶助家庭养老扶助制度,完成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示范区和148个社区幸福驿站建设。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全面实施“启航·回归”工程,建成两个社区矫正心理室和两个警示教育基地。着力整治市场经济秩序,集中整治滥用食品添加剂、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和无证经营等突出问题,扎实做好小摊点、小作坊、熟食店、药店等领域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全区900余家小饭桌监管工作,创建规范化示范药房15家、食品药品放心消费门店30家以上。  

新闻推荐

“创新区”建设要突出甘肃民族文化 ——访甘肃省政府文史馆馆员、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陈自仁

在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上,一定要突出甘肃民族文化。陈自仁教授说,民族文化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民族历史文化,一个是现存的民族风情文化,这两点在甘肃都很丰厚。如果能把临夏、甘南建成民族文化旅游...

甘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加快推进转型跨越建设和谐幸福城区 城关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