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的影视基地
在甘肃拍摄的剧组
在我们的记忆中,哪些电影的背后有着深深的甘肃印痕?从陇东黄土高原上的猎猎西风,到河西戈壁大漠中的滚滚黄沙,从景泰石林的刀光剑影,到祁连山深处的七彩丹霞。当这些似曾相识的镜头飘然而至的时候,忽然发现,电影离我们如此之近。作为文化旅游大省,甘肃境内有着很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地域历史文化优势,而随着一批影视基地的强势崛起,在中国乃至世界电影舞台上,越来越多的甘肃元素将会带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期待和惊喜。当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兰州开幕的时候,我们为你梳理了那些甘肃电影的印记,去回味一段曾经的感动瞬间。
回眸往事
地处西北的甘肃,在解放前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等因素,外地影人来甘肃拍片的寥寥无几。有史可查的是著名电影演员、导演郑君里,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曾花3年时间,拍摄了9卷本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独特的黄土高原、无垠戈壁和草原风光,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城楼、神奇的古丝绸之路,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影视摄制组来甘拍片。
上世纪50年代初,中苏合拍的大型文献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摄制组来兰州补拍兰州解放战役场景,拍摄了铁桥战斗场面。1957年,由苏联著名导演施奈德洛夫率影队,与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联合组成《阿拉木图-兰州》大型地理片摄影队,在兰州拍摄兰炼、兰化、西北民族学院、五泉山及黄河铁桥、市容市貌等镜头。
1956年夏,北影《暴风中的雄鹰》摄制组在著名电影艺术家金焰、郭振清(“李向阳”扮演者)、孙羽的带领下,在兰州河口西部的八盘峡附近的河滩拍外景,群众演员均为省电影训练班学员。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独特的地形地貌、民族风情、风景名胜成了导演们的“圣地”,先后有50多家电影制片厂来甘肃拍片,拍摄了《牧马人》、《马可·波罗》、《文成公主》、《彭大将军》、《大决战》、《新龙门客栈》、《英雄》、《天下无贼》、《黄石的孩子》、《神话》等影片,均在甘肃取景,连香港影视界的“大鳄”成龙、刘德华、周润发等名演员也不时现身甘肃,带动和促进了甘肃电影的发展。
甘肃的电影人通过镜头记录生活、刻画陇原,但“产量”并不高,直到五六年前,甘肃电影开始迅猛发展。根据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以前,甘肃省年均生产一部电影,2010年后,年均生产近6部,电影总产量达44部,电视剧近10部,影视制作机构也由初期的5家发展到现在
的120余家。2013年共审查电影剧本22部,取得公映许可证数字电影5部。2014年截至目前,共审查电影剧本24部,审查成片6部。同时,影视作品的质量大幅提高,《锁麟囊》、《血色宣言》、《云中的郎木寺》、《甘南情歌》、《腊月的春》等一批优秀影片均获得了许多奖项,戏曲电影《锁麟囊》更获得了华表奖,这是国内电影的最高奖项之一。
兰州记忆
1954年秋,甘肃第一家电影放映训练班在兰州成立,这个训练班对于甘肃和兰州的电影发展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培训班的300多名放映人员散落各地,以后成为甘肃省、兰州市电影事业的中坚力量。
1958年,兰州市第一家电影制片厂成立。
据介绍,兰影厂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前期拍摄了3部故事片《快马加鞭》、《黄河飞渡》和《红河激浪》,属于特殊年代的特殊作品;1977后拍摄的代表作有《经理室的空座位》、《歪打正着》等,同时还开拓了电视剧创作,《走进香巴拉》获央视“飞天奖”二等奖;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兰影厂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其中故事片《太平使命》、《红流》,科教片《柽柳》、《沙漠化的治理》,电视剧《走进香巴拉》、《玫瑰悄悄红》等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百花奖”、“神农奖”、“CCTV杯奖”、“骏马奖”、“敦煌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人口文化奖”等奖项。
2003年,兰影厂历时3年拍摄的藏、蒙、汉团结统一的故事片《月圆凉州》在国内外发行并在联合国放映。这是第一部在联合国总部放映的中国电影。伴随着城市化和市场化步伐,甘肃省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不再“深藏闺中”,随着多部经典影视剧的打造,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青睐。近年来,甘肃省夏河拉卜楞寺、景泰黄河石林、敦煌等地的知名景点作为外景地,成就了多部影视作品的“辉煌”,进一步增强了甘肃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也将进一步为甘肃电影的发展增色。兰州晚报记者瞿学忠/文甘霖/图
新闻推荐
兰州晚报讯(记者滕效宏)9月25日,市区晴朗少云,空气清新,大气透明度极好。午后阳光灿烂,紫外线进一步增强,白天的最高气温达25.5℃,感觉天气比较热。“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每天起床...
甘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