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为纪念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在兰省直文博单位及庆阳市相关文博单位在敦煌研究院兰州院部敦煌艺术馆举办了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活动当天,集中展示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历史再现”以及各项文物保护工作等各项工作。
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13日在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所在地重庆市大足区举行。同时,庆阳市也开展了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
当天的活动现场,兰州太平鼓、花儿、裕固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和藏族民间弹唱等甘肃省富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一一展现。同时,作为每年文化遗产日的亮点之一,文物法律咨询、免费文物鉴定等服务今年也如期举办,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次难得而权威的文物普及机会。在欣赏完甘肃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观众还可免费参观敦煌数字化成果展览,领略敦煌艺术之美。
今年,甘肃省文物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甘肃省紧抓国家重点推进“一带一路”沿线文物保护项目的有利契机,推进文物保护和大遗址保护两大板块建设更上一层楼。文物保护方面,将加大对甘肃省特色古建筑、古城址、革命旧址、近现代纪念性建筑的抢救保护力度,启动实施海藏寺、榜罗会议旧址等第七批国保单位的保护维修工程,完成兰州五泉山太昊宫修缮、景泰永泰城址保护加固等文物保护工程以及兰州白塔山白塔、天水纪信祠、岷县前川寺、民勤东镇大庙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程。大遗址保护方面,将加快长城墙体保护工程的实施进度,完成甘肃省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全面推进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启动实施大堡子山遗址保护及展示工程;加强新增5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水平,探索建设省级世界遗产监测预警平台,按照世界遗产标准做好骆驼城遗址、许三湾城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工作。出台了《甘肃省实施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的意见》等。“历史再现”工程将按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布局,通过推动建立统一的徽号标识,统一授牌认定,定期发布甘肃博物馆名录等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各类行业博物馆、专题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和“乡村记忆”博物馆,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大遗址展示利用模式和遗产资源富集地区博物馆规模化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的保护管理和展示服务水平,使甘肃珍贵的文物资源和多彩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和均等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达到在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甘肃全省的博物馆网络体系,成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的总体目标。
今年文化遗产日的活动主题为保护成果,全民共享。这一观点不仅是科学的规划,更已取得了广泛的共识。据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介绍,其中包含了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为文化遗产点赞,为美丽中国添彩;文化遗产千秋传承,保护弘扬万代受益;珍惜定格的历史,爱护不朽的文明等内容。这次制定的“历史再现”工程中,规定了坚持保护与展示并重的原则。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保持其原真性,维护全省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完整。 记者安君吉平
北京文保志愿者:做身边文物的“守护人”
【据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作为古都,北京文物古迹众多。据统计,北京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除了众所周知的世界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等,还有很多文物没有围墙,犹如北京市民家边的“邻居”。
如何让“邻居”得到更好的保护?2014年4月,北京市文物局与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正式启动“北京市文物安全保护志愿服务行动”,让志愿者们认领文物景点,成为身边文物的“守护人”,以便及时发现文物安全隐患和有损文物安全保护的行为。
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北京已有“文保志愿者”779人,实际到岗志愿者536人,有866处文物景点得到认领,覆盖北京市文物景点总数的23%。
山东阳信:周末鼓书会免费演出
【据新华社济南6月13日电】抿下一口茶,清清嗓子,轻拨三弦琴,清澈动听的古典旋律便从指尖弦间如流水般淌了出来。旋即,一段用地方方言唱出的传统西河大鼓名段《罗成算卦》便响彻舞台上空,周围群众一片静寂,等弦静音落方才响起如潮掌声……
这是记者近日在山东省阳信县城区一处广场上看到的一幕。这是一场由阳信县鼓书院专门组织的周末鼓书会,免费为当地群众提供传统鼓书演出。每逢周末,这样的鼓书会就会在城区的休闲广场上举办,由当地五项地方鼓书传承人轮番上台演出。
新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重现“丝绸之路”昔日辉煌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13日电】“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推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处理文化遗址保护和旅游之间的关系,新疆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让“丝绸之路”重现昔日光彩。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作为线路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等6个遗产地是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如今,新疆通过气象监测、文物本体及环境监测、安防监控、游客监测和反应性监测等内容,创建“风险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即时处理”的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模式,促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由抢救性保护转变为预防性保护,最大限度减小各种风险因素对遗产造成的危害。
辽宁:非遗再现老手艺魅力
【据新华社沈阳6月13日电】“清代皇室嫔妃喜爱的满族堆绫技艺、清代皇家贡酒的酒肆、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的马家烧麦铺……”一场以实景再现距今百余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于13日在辽宁省朝阳市上演,将人们带回到那些古老传统技艺刚刚兴起的年代,品味曾深受皇家喜爱的“老手艺”的魅力。
在摆满了缝制着牡丹、宝瓶、百合花、莲花等吉祥图案的满族堆绫展位前,传承人金映雪用娴熟的技艺向人们展示着这项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古老技艺。
此次展演,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调了上百个项目、300多名传承人和项目代表参展,集中展示了雕刻、捏塑、纂绘、剪纸、刺绣、酿酒、民俗小吃等近百个非遗项目,希望通过真实的情景再现,可以将原本枯燥的非遗参观变成有趣的“穿越”,再现老手艺的魅力。
宁夏:“三位一体”实现非遗“活态”传承
【据新华社银川6月13日电】13日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中国回族之乡”吴忠市举办主场活动,舞龙舞狮、回族武术、剪纸、刺绣等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献艺,让市民共享文化保护的成果。
目前,宁夏经普查确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968项。“花儿”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服饰、回族器乐、回族婚俗、张氏回医正骨等18项列入国家级名录。经文化部认定,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名。
据了解,宁夏通过实施非遗的乡间保护传承、教育传承、生产性保护等一系列活动,在各地设立不同类型的项目传承保护基地(点)50个。
新闻推荐
说到兰州,您最先想到的是什么?牛肉面?黄河?还是羊皮筏子?NO!NO!NO!如果你只知道这些,那真是太OUT了!兰州的三县五区,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美食美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今天,记者就带...
甘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