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新闻 合作新闻 夏河新闻 玛曲新闻 舟曲新闻 碌曲新闻 迭部新闻 临潭新闻 卓尼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甘南市 > 甘南新闻 > 正文

《中国国家地理》瞄准陇原风物 颠覆你曾经的印象

来源:陇东报 2016-03-02 19:24   https://www.yybnet.net/

提起甘肃,在很多人眼里,都会出现莫高窟、长城、铜奔马、河西走廊等极具地方特质的事物。其实,人们有这种固化的概念也很正常。因为这些出自甘肃的事物本身就承载着甘肃几千年的文化与发展史,他们理应成为甘肃的文化符号或代名词。

然而,2016新年伊始,《中国国家地理》刊发的《甘肃专辑》(上下)将甘肃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与人文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一时间,壮美甘肃、魅力陇原、多彩河西、富饶陇东、陇上江南……再次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就连长期生活在这片热土的甘肃人都眼前一亮,犹如从未用心打量过脚下的这片土地一般。难道说,一样的甘肃,不一样的世界?

丝路文化多彩河西

虽说历史往往是在不经意之间铸就,但人的主观能动性确也是改变历史发展轨迹的主要因素之一。辽阔的甘肃西部是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以河西走廊而著称于世。这里不仅有巍巍祁连、河流冰山,还有沙漠绿洲、天梯石窟,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构筑起了河西地区特有的“走廊”文化,同时也支撑起了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半壁江山”。

《中国国家地理》《甘肃专辑》(上)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宗黄绿相间的斜线,犹如一条延伸向远方的走廊,将河西走廊给予了完美的注解。对此,《中国国家地理》《甘肃专辑》编辑张璇坦言,甘肃省得名于甘州(今张掖)和肃州(今酒泉),人们对甘肃的了解更多的在河西5市,也就是河西走廊。这里有莫高窟、祁连山、长城等众多‘高大上\’的文化元素,但在编辑过程中,我确实没有想到张掖的制种产业在全国一骑绝尘,独秀业界。尤其盛夏时节,金黄的油菜花和碧绿的麦田在这里交相辉映,构成了油画般浓烈的多彩画面,全面颠覆了人们对于河西地区黄沙漫漫,寂静荒凉的认识。基于此,我们将民乐的油菜田画面作为封面图片,以突破人们对于河西的传统印象。同时,以“祁连山”、“敦煌”、“绿洲”、“通道”等十个关键词为统领,向人们展示一个真实生动的河西走廊。

对于河西来说,多彩的不仅只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有厚重的人文与历史。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给予了人们富足的生活,而且还见证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瑰宝的敦煌莫高窟,其壁画中就有反映人类日常生活的洗脸刷牙、着装、孝道、美学、商贸等方面的内容,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人类生活的全过程。

长期致力于敦煌壁画、绘画社会生活内容研究的敦煌研究院杨秀清说,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见证者,也是中古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者。莫高窟壁画虽以佛教内容为题材,但若揭去其宗教面纱,就会发现有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画面。在敦煌石窟壁画中,举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甚至像洗脸刷牙、上厕所、打架斗殴这样的生活细节,乃至民族服饰、文化交流等活动,都在壁画中有充分的表现。“没想到人们眼中‘高大上\’的敦煌壁画中,承载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现在的话来说:‘接地气\’,直接拉进了敦煌壁画与普通人的生活。”对此,《中国国家地理》《甘肃专辑》编辑雷东军如是说。

厚重陇东“高大上”

20多年前,一曲《黄土高坡》蜚声大江南北。这首歌曲不仅将黄土高原的厚重与苍凉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而且将其孕育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予以了颂扬,展现了国人浓烈的家国情怀。同时,也让众多人将黄土高坡的厚重与陕西、山西文化联系在了一起。其实,以庆阳为代表的陇东地区也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不仅有世界上黄土最厚、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塬,更重要的是这片黄土对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起源发挥了重大作用。因为在这里由董志塬、早胜塬、春荣塬等多个大塬,这里的窑洞与农田见证了农耕文明的起源,周人在这里的大塬上迈出了其发展壮大的关键一步。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中国国家地理》《甘肃专辑》(下)封面宛若浩瀚大海中一艘金色的军舰破浪而来,将甘肃陇东的多元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其实,这是甘肃庆阳地区一处典型的黄土地貌。它的名字叫“墚”,经常与“塬”和“峁”字一起出现,成为黄土高原地貌的经典结合。

日前,《中国国家地理》《甘肃专辑》编辑张璇谈及对于甘肃的认识时说:“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简称有两个的只有4个省(贵州省:黔或贵;云南省:滇或云;陕西省:陕或秦;甘肃省:甘或陇)。‘陇\’这个简称则和陇右道、陇山有关。许多人都知道陕北的黄土高原,但不知道甘肃也有黄土高原。在编辑甘肃专辑(下)中的‘黄土大塬\’时,甘肃的黄土高原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一是这片高原在中华文明最初诞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古老的新石器、旧石器时代遗迹,炎黄文明幼年期在这里留下的记忆,周朝在这里奠基等。二是这里的高原梯田。我以前做过云南元阳梯田,也了解过国外许多被列入世界遗产的梯田,甘肃的梯田从历史悠久上也许不能和其他地方的梯田相比,但在景观壮阔方面绝对是非常出彩的。从google地球上也可以看到,甘肃黄土高原上几乎到处都是梯田,分布之广,气势之大,足够震撼。同时,这里的文化之深厚,自然地貌之丰富,物产之丰饶都表现的非常突出,可谓是‘高大上\’。我发现甘肃东部的魅力完全不逊于西部的河西走廊。”

“通道”作用无法替代

对此,《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单之蔷有着自己的理解。这位走遍神州,了解各地地貌特征的业界人士谈及甘肃时如数家珍。他说,长期以来,河西走廊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突出,影响力之大,以致很多人以部分替代整体,拿河西走廊来替代了甘肃,给人干旱或荒漠的印象。其实,河西走廊有美不胜收的“江南秀色”,有绵延千里的生态绿洲,还有造型独特,让人流连忘返的天然美景。

甘肃这片土地不仅壮美,而且极具内涵。从地域上来说,甘肃的版图形状绵长如带,面积并不辽阔。其实,甘肃的面积曾经非常大,达到几乎占到现今中国陆地的三分之一。尽管甘肃的轮廓、面积时大时小,分分合合,但一个基本的核心却是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甘肃版图的形成和变化,最好地诠释了“中国”的内涵和外延,读懂了甘肃,就理解了中国这个概念精华。从某种程度上说,河西走廊就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出气孔”。

在祁连山与龙首山、合黎山等山脉的夹峙下,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片沙漠的围堵下,依靠着发源于雪山冰川下的几条大河,一片片绿洲顽强地生长着、连接着,终于连缀出一条“走廊”,使得中华文明得以以一个个绿洲为踏脚石,西出玉门,迈向西域。而在此后,在中国到中亚、西亚直至欧洲的漫长路途中,在大大小小的荒漠中串联起来的一个个绿洲,搭建出一条条类似尺度或大或小的“走廊”,使得以农业生态为基础的文明,相互渗透,相互联接,最终搭建起一条横贯亚欧大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通道——丝绸之路。

在甘肃东部的黄土地上,周王朝在此奠基,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肇始地。陇南山地缔造了厚重的汉唐文化。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的陇南被誉为“陇上江南”,这里气候温润,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走出一个秦帝国。位于中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交汇区域的甘南草原,自然景观丰富多元,造就了万花筒般的民族、宗教文化景观和历史遗迹。可以说,甘肃具有中国东西南北各地的地域风貌,同时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汇聚于此,和谐相处,具有“五族共和”的生动体现,可谓是中国政治的“枢纽省”。毋容置疑,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甘肃的“通道”作用将更加明显,无法替代。

丝绸之路没有终点

由于甘肃地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河西走廊的地位格外显著,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黄金段”。其实,今天的丝绸之路已经不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一个指称性的通名,一个符号,指称中国与世界沟通的路。

就现实来看,时下的河西五市宛如珍珠一般已将河西走廊连成一片,并与省会兰州等地构成了一个个有产业基础、多元发展的态势,并给予丝绸之路新的内涵。尤其随着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高铁、高速公路的全面贯通,从这里可直通中亚、西亚、中东,乃至欧洲罗马和非洲。同时,还可大大降低和缩短相关产品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和空间成本,促进甘肃与世界各地的商贸经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丝绸之路已不再只是交通要道,也是景观长廊,更是贸易通道。因为丝绸之路已经没有了终点站。

绚丽甘肃跃然纸上

在《中国国家地理》《甘肃专辑》中,除世人广为关注的河西走廊、陇东高原外,还有兰州牛肉面、永登玫瑰、被誉为“中国吉普赛人”的薛家湾民俗文化、定西洋芋、天水苹果、陇南茶叶、当归、橄榄油等陇原特色产品,以及甘南草原民族宗教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甘肃专辑》选题视角新颖,耐人回味,文章从细节入手,图文并茂,语言细腻,扣人心弦,加之有关方面专家的解读阐释,让读者在平淡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甘肃这片土地的神奇与魅力。同时,采用的图片大气磅礴,动静结合,让人赏心悦目,目不暇接。可以说,是一本最新反映甘肃地貌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质的“百科全书”,客观生动地展现了当代甘肃的地域风采和文化特质。

令人欣喜的是,在《中国国家地理》《甘肃专辑》中,兰州本土作者王文元的《三代长城存甘肃》也名列其中。对此,王文元很是高兴。他说:“去年12月初接到《中国国家地理》内容总监刘晶的约稿后,立即着手构思,并以多年亲历的长城考察故事为主线,全面阐释了甘肃长城遗存过程中的历史画卷,破解了甘肃长城的众多疑点和悬念,展示全新的考察成果和观点。同时,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院教授李井成4位专家学者对阳关、玉门关等长城符合的成因给予了阐释和解读,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遗存在甘肃境内的秦长城、汉长城和明长城的历史地位,让读者从中品味和感知了长城文化的内涵。”

对此,单之蔷说,在《中国国家地理》《甘肃专辑》编辑过程中,除个别选题采用本土作者外,先后派出了多名记者奔赴甘肃各地,用他们自己最直观、最真切的视角来感受和欣赏甘肃的地貌生态,体会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并采写相关稿件,向读者呈现一个全新视角的甘肃。同时,采取航空摄影的技术,将甘肃各地独具特色的地貌与风情以图片的形式予以了展现,让读者对绚丽甘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甘肃。

陇原景致美不胜收

正是因为如此,近年来,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走进甘肃,感受绚丽甘肃,使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在甘肃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去年举行的美丽中华—绚丽甘肃丝路行暨甘台旅游交流合作活动期间,台湾观光协会会长赖瑟珍就感触颇多。她坦言:“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踏上最能代表祖国风貌的地方。每个生长在台湾的人对于中国文化总是充满憧憬与好奇。丝路之旅名震中外,河西走廊最精华的景点在甘肃。在这里可领略星罗棋布的毓秀山川,奇特风光,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感受甘肃独特浓郁的文化魅力。”

在此次活动中,副省长夏红民饱含深情地说,甘肃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承,塑造了甘肃浓郁的地域风情和多元共存的文化品格。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遗存着诸多的石窟寺庙、长城关隘、塔碑楼阁、古城遗址等,特别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的古老丝绸之路,如一串珍珠串起“东方艺术宝库”莫高窟、“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黄帝问道圣地崆峒山、“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拉卜楞寺等举世闻名的丝路文化瑰宝。同时,大自然还赋予了甘肃独特壮美的自然风光,既有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又有山清水秀的南国景色;既有浩瀚无垠的大漠风光,又有水草丰美的辽阔草原;既有茂密幽深的原始森林,又有亘古如银的冰川雪山。可以说,除海洋和岛礁外,甘肃拥有中国其他地区所有的旅游资源类型,而且表现出了独特的风貌。尤其是祁连雪峰、黄河石林、黑河湿地、丹霞奇观、雅丹地貌,都是鬼斧神工,美不胜收。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可以尽情领略山河之美,感受“一步千年、一眼万里”的无穷意味。

据了解,2015年,甘肃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56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75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3.7倍和4.1倍。“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了“五年翻两番”的目标,年均增幅分别为29.6%、32.7%,增速连续5年排在全国前5位。

新闻推荐

2015年度甘肃纳税百强出炉 中石油天然气兰州石化分公司排名第一位

【本报讯】3月31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国家税务局、省地方税务局联合发布了2015年度甘肃省纳税百强。排名第一位的企业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

甘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中国国家地理》瞄准陇原风物 颠覆你曾经的印象)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