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新闻 合作新闻 夏河新闻 玛曲新闻 舟曲新闻 碌曲新闻 迭部新闻 临潭新闻 卓尼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甘南市 > 甘南新闻 > 正文

行走在花儿江湖的“护花使者” ——访花儿学家郭正清

来源:陇东报 2016-06-23 18:35   https://www.yybnet.net/

郭正清

1945年出生,甘肃临夏人。196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原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宗教局)副巡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潜心河州花儿的搜集、整理、研究、保护和文艺创作。作品有花儿剧《转娘家》、《赶集》和《桑摩尔》(同马少青合作),其中《桑摩尔》为保安族历史上第一部大型花儿歌舞剧,具有开创意义。从事花儿原生态保护,并进行花儿音乐创作,作品有中国花儿轻音乐系列《花儿情》、《花儿魂》、《花儿韵》、《花儿风》获甘肃省第三届敦煌文艺奖三等奖;合作《花儿交响组曲》获甘肃省第四届敦煌文艺奖二等奖。目前,主要进行花儿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杰出价值的探究工作,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河州花儿》。

它是这样的民歌:只要你听到它,马上会被它吸引,那高亢悠长的音调,朴素简练的唱词,隽永深厚的意蕴,清丽俊逸的风格,让你感到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久久不能释怀。它就是大西北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河州花儿。

2007年,郭正清的专著《河州花儿》问世,封面上的点睛之笔不觉让人掂出了河州花儿在他心目中的份量。

“大家都知道,花儿唱的是男女之情。尤其是农村,一家老少在一起生活,放个花儿听听,总觉得不方便。因此我把唱词和曲调剥离开来,哥哥妹妹没有了,这样就避了嫌。另外,外地人乃至外国人,喜欢花儿的也不少,可方言是一层阻碍,使他们没办法听懂唱词。然而轻音乐却能让他们心旷神怡。”前后耗费20年,《中国花儿轻音乐》动听的旋律终于飘进了千家万户。

“河州花儿要用河州方言演唱。比如,普通话问‘吃饭了吗\’,河州方言就要说成‘饭哈吃来\’。河州方言是主宾颠倒,唱起来很有韵味,而用普通话则唱不出韵味也唱不清楚。”本身对花儿知之甚少,加之郭正清又操一口浓郁的家乡话,记者依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为了让记者更明了,郭正清干脆清唱起来:上去个高山者望平了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是容易者摘去是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别说,郭先生的歌声听起来还很有韵味呢。

“我在书中引用的所有唱词和曲调,都注明了发表时期、出处。这也是这本书的特点。因为河州花儿是传统词调,如果不记下是谁最先唱的、最先记录的,这样就等于把时代背景和文献背景丢掉了。”刚才还陶醉在歌声里的思绪又被郭正清逐字逐句地解释拉了回来。

信手翻开《河州花儿》,的确,字里行间清晰地标注,足以见证郭正清治学严谨的学者风范。

记者在唱词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于是忍不住班门弄斧一番。“郭老师,您看,枉然就是白费心思。一般的观念中民间的东西最通俗,可唱词里恰恰用了枉然,而没有用白费心思。您说这算是花儿对古汉语的传承吗?”

郭正清点点头,欣然笑答:“你说的对,花儿就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根据我们研究,唐代安禄山事变后,大量吐蕃人涌入内地,占领青海、甘肃一带,实行民族间的强行同化——穿藏服说藏话。时间久了,汉语就跟着藏语走了,于是,就为这一带的方言奠定了藏语的格式、汉语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如果没有字幕,一般人是根本听不懂的。你看到了花儿的有趣之处,可它还有很多奥秘可寻呢。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花儿是多民族融合的文化产物。”

说起花儿,郭正清打开的话匣子就再也关不上了。郭正清来自花儿之乡,从小耳濡目染,喜欢花儿是自然而然的事,但这并不足以使他将花儿研究作为毕生挚爱。1956年,机缘巧合,他得到了一本《青海民歌》,满满的都是唱词和曲调。对郭正清而言,这本书仿佛终结了乡亲们口口相传中的“花儿”时代,冥冥之中,小小少年加深了对花儿的理解,与花儿结下了更深层次的缘分。

“《青海民歌》是我搜集到的第一本花儿文献。从那时起我开始搜集花儿文献至今已有60年。目前,共有四个类型,分为花儿论集、花儿文集、花儿创作和花儿音像,近3000种。可以称的上是‘花儿四库全书\’了。”

如今,那本《青海民歌》已泛黄,细心的郭正清把它的封面用透明胶带包了起来。然而,真正让郭正清形成清晰脉络,理顺要以花儿的传承、保护和研究为己任,要从一次会议说起。正是这次会议改变了郭正清的生命轨迹。1981年,甘肃省首次“花儿”学术讨论会在兰州召开,作为花儿文献收藏爱好者的郭正清有幸参会。

“我这个花儿研究专家是被逼出来的。”郭正清乐不可支。学术讨论会上产生了分歧:有几位学者要把河州花儿更名为“河湟花儿”。河州花儿和“河湟花儿”之争,是郭正清决定致力花儿研究的初衷和动力。“河州花儿最早起源于古河州地区,包括今天的甘肃临夏州、甘南州部分及青海海东农业区。我坚持叫它河州花儿,是因为文化要保持本真、本源。几位学者认为,‘河湟花儿\’中,河者是黄河,湟者为湟水,黄河湟水流域的民歌就叫河湟花儿,说这样也能把河州花儿囊括其中。他们认为河州花儿把花儿说‘小\’了。但这是个原则性错误,因为他们没有弄清历史、地理概念。清代《循化志》有记载:河湟入东壁三度按河水之北湟水之南谓之河湟地今西宁所属是循化河州据在河南非河湟也……”郭正清大段地背诵、引用着古籍。原来,河州花儿才是“大”概念。《循化志》中说的河湟只是现在的西宁而已。

这场为花儿正名之争已持续了35年,到现在仍未平息。在郭正清看来,这不是单纯的名称之争,而是对花儿文化的尊重,对民间文化保持什么样的态度。不是光说不练,郭正清以十多篇文章论战:学术权威也不能否认河州花儿的存在。2015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花儿保护传承条例》为河州花儿立法,算是对郭正清几十年执著追求的一种肯定。

不仅有名称之争,花儿的属性之争也很激烈——花儿到底是回族、汉族还是别的民族的民歌?2013年,郭正清发表《花儿是甘青宁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一文,观点已在标题中显露无疑。文章开篇点题:花儿是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汉、回、土、羌、藏、撒拉、东乡、保安、裕固、蒙古等10个民族共唱的山歌形式。

郭正清研究花儿,还要为研究花儿的人树碑立传。牙含章是最早研究花儿的学者,一生著述颇多。今年九月,由郭正清编校的《牙含章花儿著述校稿》,以及撰写的《牙含章传》有望同时出版。郭正清说,这是他献给牙含章先生诞辰100周年的一份拙礼。

郭正清的案头有一件意义非常的工作——编写《中国花儿文献总目提要》,之中汇集了所有他搜集、收藏的花儿文献。在一摞摞剪贴本之间,记者仿佛看到了花儿的前生今世。全唐诗《河湟旧卒》云: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边曲指的就是花儿。这是古籍中关于花儿最早的记载。花儿的名字从边曲,到好音,再到短歌,直至明代举人高竑所做的《古鄯行吟》中的“花儿”,是提到“花儿”名称的最早文献,并被一直沿用至今。

“虽然我年纪也不小了,但《中国花儿文献总目提要》并不是终点,它只是我为中国花儿文献馆奠定的一个资料基础。”郭正清希望他的呼吁,能在兰州的显著位置建立起一个花儿文献馆。郭正清早已阐明了在兰州建馆的意义。2009年他在《甘肃民族研究》上合作发表文章《花儿唱兰州》时说,兰州是花儿的集散地,仅仅涉及到兰州的花儿就有180多首。兰州若能建成花儿文献馆,不仅能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也可以成为一个文化交流中心,提升兰州的文化内涵。

花儿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是西北人生活的百科全书。每一首花儿都是先辈的一个足迹,一个行进的步伐。花儿宛如一方江湖,郭正清行走一遭,为它奔走、为它论战,年逾古稀仍心怀梦想,不由让人心生敬佩。结束采访时,郭正清对记者说了这样一番话:“花儿之所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看中的就是其多民族文化的属性。它是文化瑰宝,我很挚爱、很珍惜。如果仅仅是为了学术上的标新立异,而否定河州花儿,那就是无视历史,间接否定了1500年前就已存在的河州。若是把上千年的文化,淹没在后人的学术之争中也未免太过可惜。我亦深感不安。”

新闻推荐

近期庆阳市高温维持在34℃

连日来庆阳市俨然进入“烧烤模式”,气温一天比一天高。已经连续三天达到33℃以上;热浪滚滚使得许多市民纷纷来到公园、商场、河边避暑纳凉。□兰州日报首席记者葛强摄...

甘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行走在花儿江湖的“护花使者” ——访花儿学家郭正清)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