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7日是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全面启动一周年的日子。11月19日-21日,记者带着探寻与了解的初衷走进了素有“陇上桃花源”之称的舟曲,感受了“藏乡江南”所特有的韵味。在这里,记者发现,古老的白龙江畔正在涌动着春潮般的建设热潮,一幅幅精美的崭新画卷正在装点着泉城舟曲。可以预见,在不远在将来,一个崭新的和谐舟曲将向世人款款走来。
11月20日,记者在甘肃建投集团有关方面负责人的带领下,首先来到罗家峪。放眼望去,这里塔吊林立,气势雄伟,一幢幢正在建设的居民住宅楼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哨声正酣,拉运砂石和其他建设材料的车辆也不时驶过。走进建设工地指挥部,硕大的老城区详细规划图,工程概况等牌匾赫然在目,与工地对面山体上巨大的“甘肃建投,情系舟曲”标牌相得益彰,整个工地一派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
居民住宅年底基本实现全部封顶
据甘肃建投舟曲建设公司办公室主任刘士举介绍,去年11月,省政府关于舟曲灾后重建文件的出台,标志着舟曲灾后重建工作的全面启动,作为四川省建筑行业骨干企业的甘肃建投主要承担了居民住宅、医院、学校等民生工程。基于工程的特殊性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甘肃建投无论是组织上,还是技术上,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付出的努力在甘肃建投的工程施工史上是没有过的。正是基于此,自今年5月底一标段开标以来,集团调集精兵强将,采取超常规措施,在8月8日前完成了“保二争三”的阶段性目标任务。预计到12月31日,包括峰迭新区在内的94栋居民住宅楼,绝大多数可实现全部封顶。
峰迭新区建新城
初冬时节的峰迭新区,有着独特的景致。一走进峰迭新区,老远就可在碧绿的山峦上看见“保民生、重质量、感党恩、建新城”的巨大标牌。峰迭新区里,到处都是施工人员忙碌的身影。居民住宅、医院、幼儿园等施工现场上,机械轰鸣,彰显出了建设者精心打造峰迭新区的炽热情怀。
峰迭新区展厅里,有关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图片,在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悲壮时空的同时,一个特色鲜明的崭新宜居新区勾勒出了新舟曲未来的希望。峰迭新区是舟曲灾后重建安置的重点区域,是舟曲县人居、教育、文化、经济、社会服务的又一个中心,兼有部分行政管理和旅游服务的功能。据了解,该新区将构筑“一带、一街、一心、三区、多廊”的新格局,住宅区分为6个组团,共82栋楼,安置受灾群众2226户,到2012年规划总人口1.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成为民族特色鲜明的新城区。
桩基成本是正常工程的三倍
舟曲特殊的地质条件,决定了施工难度的增加和施工标准的提高。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甘肃建投一公司5名领导长期蹲点,由专人负责实行全程旁站制,跟踪落实关键部位、关键环节的施工。
对于普通的六层居民楼来说,井桩也就是建筑物高度的30%,而对于濒临白龙江的峰迭新区地质来说,却对于桩基有着特殊的要求。据张继强介绍,这里的桩基实际比主楼还要高,最高的达到了24米。在处理桩基过程中,局部地方的水流比白龙江还要湍急,一些凹地回填了6-10米。桩基混凝土的标号由C20-25提高到了C45,以应对抗硫要求。直径0.1米的全钢单个井桩重量达到了700公斤。正常主体结构全钢梁为每平方米64公斤,而峰迭新区的钢梁达到了每平方米78公斤,桩基成本比正常施工增加了近3倍。
“你们帮了我们天大的忙”
在峰迭新区建设现场,甘肃建投一建公司第八工程公司经理张继强说:“目前峰迭新区已有4栋楼封顶。我们用了38天时间就完成了“保二争三”的“8·8”目标任务,这在公司的建设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在此过程中,调集的施工力量之精锐,材料、机械之多,施工条件之复杂,付出的劳动之艰辛都是空前的。其中涌现出了许多让人为之动容的感人故事。正是因为如此,当地人说:‘你们帮了我们天大的忙!\’”
三眼峪的老王家里原本有7口人,在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只剩下他和儿子2个人,目前靠政府的救助资金租房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张继强招到工地拉水,并付给他每天300元的工资。对此,老王打心眼里高兴,使工地每天的生活用水不再缺。
谈林燕是峰迭新区台子村人,以前在重庆开小饭馆,每月的收入也就四五千元,今年夏天探亲时,了解到峰迭新区建设如火如荼时,她与丈夫一起来到了工地做饭,每月的收入达到了五六千元,而且还可照顾家人的生活。
建设者的身影
党员突击队情系灾区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只要有工作面,就有党员突击队员的身影。”当日,甘肃建投六公司项目经理郑多吉如是说。
在罗家峪城乡居民住房工地,甘肃建投六公司党员突击队是舟曲重建工地上飘扬的一面鲜红旗帜。这个由25人组成的党员突击队,在重建工作中,处处身先士卒,攻坚克难,表现出了共产党员吃苦在前,甘于奉献的可贵品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舟曲重建现场建设者的风采。今年8月,该公司承建的5号楼设计位置需要调整,工地外勤劳务队队长杨镔等党员突击队成员连续12小时浇筑混凝土,处理地基。目前,这栋17层的居民住宅楼已到了12层,年底前肯定完工。
项目经理郑多吉虽然常年有病,但自从5号楼开工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总是利用闲暇时间打点滴,以免耽误工作。项目经理张大海,当看到队员睡觉时,总是不忍心叫醒。据张大海介绍,为了保障工程的安全施工,公司还在驻地监理了远程教育放映室,定期不定期地为来自川、陕、鄂等地的工人进行安全教育。不久前,该公司还与当地艺术团一起走进工地进行了慰问演出,激发建设者的工作热情,丰富工人的文化生活,以确保质量安全,促施工进度。据了解,11月17日,该公司被甘肃建投舟曲建设公司党组织授予了党员突击队的光荣称号,并授旗。
“建”字兄弟齐上阵
地处武威的甘肃建投九公司是甘肃建投旗下的一家子公司,该公司承建罗家峪城乡居民住房4栋楼的建设任务。该公司自6月19日到达现场后,周密部署,科学施工,创造了罗家峪老城区工地进场时间最短,封顶最早的骄人业绩。在此期间,为了工程早日完工,公司调集有经验的下属分公司经理担任现场安全员,顾建光、张建峰、江建辉、王建华等“建”字辈兄弟齐上阵,放弃与家人团聚,不间断施工,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张建峰是九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他参与了去年舟曲的危房加固改造工程,对于舟曲有着特殊的情感。他说:“去年在危房维修加固时,面对一个个残垣断壁的房屋,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仿佛每一间房屋,每一段墙体都在诉说着‘自己\’的遭遇,我们就用背篓将屋内的泥沙往出背。今年这里塔吊林立,我们也很高兴。为此在工作中,无论是对施工人员的入场教育,还是技术操作,我们都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规范作业,做到手勤、口勤和腿勤,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灾区群众早日入住。”据了解,甘肃建投集团共加固城镇居民住房13幢431户、农村居民住房维修加固296户。
工地风行“三种人”
当日,记者在峰迭工地看到,由于天天施工,几乎所有的人都显得皮肤黝黑,但他们依然忙碌地奋战在工程一线。据张继强介绍,目前工地上“三种人”比较多,分别是“黑人”、“铁人”和“哑人”。
只有21岁的雷佳7月16日离开学校后,就直接来到了峰迭新区报到,从事测量和放线工作,至今只回过一次家。对于这段特殊的工作经历,他淡淡地说:“感觉还可以。”借调在此的甘肃建投北方公司副经理董小宾只有29岁,被工地喻为“铁人”。在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连续七天七夜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累了就在泥厢里躺一会。宕昌籍的后瑞是一名90后的年轻人,尽管其父亲在宕昌某行政部门当领导,但他在工地干起活来可是不含糊,丝毫不逊于年长的。分公司经理杨太孝是工地的调度总指挥,自从来到工地后,就变成了“哑人”,几乎白天黑夜都是一手拿手机,一手拿对话机,天天讲,时时喊,嗓子被喊哑后,“哑人”的绰号便在工地流传开了。
就连甘肃建投一建公司第八工程公司经理张继强也是声音嘶哑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位自6月28日进驻工地后,就回过一次家的经理,谈起几个月的感受时感触颇深。“说实话,在这里干工程很辛苦,但也确实在心里留存着对灾区群众的真情实感,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始终坚守在工程第一线。今年‘十一\’期间,母亲带着儿子来看我,当10岁的儿子说出‘爸爸,我为你骄傲!\’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对家人的愧疚。就连母亲离开工地时,我都没有来得及送……”张继强哽咽着说。
记者感言:
一年前,泉城舟曲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舟曲满目疮痍……
一年后,藏乡江南灾后重建全面展开,正在按照“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舟曲”的愿景展开如火如荼的重建工作。
在舟曲采访期间,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重建故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重建现场,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的“舟曲精神”,到处都展现了省委、省政府的科学部署和灾后重建参战单位“一切为了灾区人民”的郑重承诺。
今年4月9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舟曲县灾后重建老城区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工程开工,这标志着舟曲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工程拉开了序幕。作为四川省唯一的大型国有建筑安装企业,舟曲灾后重建主力军的甘肃建投,秉承“能吃苦、善管理、敢打能胜”的优良传统和一贯作风,精心组织,科学统筹,做到了严抓细管,确保合同工期计划。在工程施工中,该公司牢固树立质量精品意识,调集精兵强将,开展技术攻关,确保工程质量精益求精,在体现自身实力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在藏乡江南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篇章。
新闻推荐
【本报讯】7月17日下午,一部充满藏区风情的电影《佐瑞姑娘》在兰州太平洋影城华孚泰店正式首映,这是甘肃省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转企改制后,同外地影视公司合拍的首部电...
舟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舟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