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一小新教学楼。本报特派记者 李桐叶 摄
从2010年到2012年,两年间的每个8月,对于舟曲城关一小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两年前的8月,那场特大泥石流灾害摧毁了整个校园,教学楼几乎夷为平地,学校被迫“消失”;去年8月,他们从安置点里坚强站起,从临时课堂恢复教学到各方援助兴建教室;今年8月,一所崭新的教学楼已经拔地而起。灾后两年,这所百年老校“浴火重生”。
灾害突袭,百年老校“消失”
8月3日,一连串轰鸣的礼炮打破舟曲的宁静,坐落在城关镇隍庙山上的一座黄色与灰色相间的五层教学楼引人注目。这一天,省教育厅正式向舟曲完成这所学校的移交,未来,这座占地面积9790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的教学楼,将是舟曲县城关镇第一小学的所在地。
虽然还在放暑假,但家住附近的城关一小六年级四班学生王喜霞还是忍不住和几个同学跑上山来,“真的不想再放暑假了,真希望我们能快点开学。”
从来没有对上学如此渴望,因为经历了那场灾难,让这个年仅14岁的女孩懂得了“存在”的可贵。
两年前的8月,他们也是在放暑假,但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摧毁了整座校园,还有他们的亲人、朋友,和那个每天嬉戏玩耍的乐园。
始建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的舟曲城关一小,这座甘南藏族自治州创建最早的学校之一的百年老校,在灾难中“消失”。
信念不灭,他们坚强站起
但师生们的信念没有熄灭。灾后第二天,他们就含着泪水展开救援,哪怕是抢救出一张课桌,也是倍加珍惜。
两年前见到记者时,副校长罗恒保强忍着泪水算了算,学校前后有54人遇难,他们的心就像被撕碎了一样疼痛;但看着一张张稚嫩的面庞,他们没理由不站立起来,“重建,我们要通过重建给孩子们一个新的希望。”
灾后一个月,重建城关一小的方案提上日程;2010年底,重建规划基本确定;2011年8月,当记者再次来到舟曲时,隍庙山上新学校的基础工程已初见规模。
与此同时,灾区的正常教学并未停止。同其他受灾的几所学校一起,城关一小近2000名师生在临时安置点里开始新的学期。
尽管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课桌,甚至没有一本教科书,但在各方紧急援助之下,“一个都没有少”。到去年8月底,教育重建已经有条不紊地展开。
当饱受磨难的舟曲人民渐渐从灾难中挺起,他们最先听到的,正是这让人欣慰的朗朗读书声。
浴火重生,重建点燃希望
8月3日,完成竣工验收的城关一小新教学楼正式交付,教导处副主任谈晓霞激动不已,她带着记者一口气从一楼走到五楼,再从东边绕到西边,又从楼前转到楼后。
“这里每一间教室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谈晓霞说,整个重建之路,他们都历历在目,时刻都以一颗感恩之心面对着来自各方的不断援助。这所占地面积9790平方米,涵盖54个标准教学班,可容纳2520名学生的新教学楼,所需2000万元的投资,全部由中央财政支付。
走进教室,记者发现各间教室使用的桌椅都不一样,谈晓霞说,有的是省直有关部门援助的,有的是爱心人士捐赠的。灾后的城关一小,就像一块爱心集结地,凝聚着来自各个方向的暖流。
她告诉记者,他们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这股满怀感恩之心的“暖流”融入课堂,根植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听老师说,8月25日就要正式开学,那时他们都将搬进新的教学楼,六年级二班的刘丽华满是期待。最近几天她都要带着弟弟妹妹每天来一趟学校。她告诉记者,她有一个新想法,就是开学第一天一定要写一篇日记,题目就叫《我们的新校园》。
本报舟曲特派记者 王家安 邢剑扬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田玥)近日,甘南彩民可谓好运不断,继10月18日双色球第2012123期一彩民中得头奖1398万元后,11月13日,舟曲一彩民刮出刮刮乐“夺宝嘉年华”一等奖,奖金40万元。 据中奖...
舟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舟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