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甘南 今日合作 今日夏河 今日玛曲 今日舟曲 今日碌曲 今日迭部 今日临潭 今日卓尼
地方网 > 甘肃 > 甘南市 > 今日卓尼 > 正文

用灵魂雕刻洮砚

来源:甘南日报 2020-03-30 08:47   https://www.yybnet.net/

■赵江仙

洮砚,又名洮河绿石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喇嘛崖一带。

喇嘛崖由来

据宋代米芾的《砚史》记载,宋神宗熙宁年间,朝廷派王韶镇守和开发洮河流域,驻军九巅峡守城。

王韶部属里有一个姓卢的兵士,从小就痴迷雕刻,常常是就地取材,遇什么料,刻什么图。有天口喝,去洮河喝水,发现水中有块翠绿圆润的彩石,带回赏玩,在反复琢磨中,彩石水浸色艳,纹理清晰,碧绿晶莹,而且石性温和,硬而不脆,既经久耐磨又便于雕琢,便用这块彩石的自然形态雕刻成一尊喇嘛佛像。一有时间就拿出来把玩,从而萌生了找彩石雕刻的念头。

为找彩石,卢士兵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出营,顺着蜿蜒河道低头找石,不知不觉走到巍然耸立的山脚下,就在他茫然不知所措时,碰到一个当地人,如获救星的他主动搭话,经过一番交流,得知这里是彩石出产地,很早就有人凿洞开采,用彩石雕刻砚台,供文人墨客写字作画。这个人就靠采石来维持生计。在他恳求下,两人进洞凿石料,得到采石的他兴高采烈地回营了。

回营后,他挑了些上好的彩石,以精湛娴熟的雕刻技艺刻成砚台,送给他的上司。上司用过砚台,发现此砚发墨既快又细,既不耗墨,又不损笔,砚台的手感滋润温柔,色泽碧绿,喜悦之心不言而喻。上司不仅免去了他私自出营的罪责,还让他在军中刻砚授徒,所刻砚台统统上交。在他刻砚授徒期间,遇到绿、褐、红、黄等色调的彩石,用这些优质独特的石材刻出古朴典雅、溢光流彩,纹理成趣的砚台,上司又将卢士兵所制的洮砚充当贡品供奉朝廷。

流传于朝野达官贵人之间的洮砚,受到更多人的喜爱,洮砚也成了人们收藏和变卖的宝。卢士兵所在的军营,大小头目都向他索要砚台,一旦供奉不及,就会受到欺凌。尽管他没日没夜地制砚,依然受欺,久而久之地他厌倦了这种非人生活,借采石之机逃出军营,隐姓埋名在一座寺庙里当了喇嘛,一边潜心修行,一边招收徒弟,传授洮砚的雕刻技艺,在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洮砚雕刻艺人。制砚艺人用洮砚换钱、换粮,摆脱了贫困潦倒的生活,而洮砚以葱翠碧绿的色泽,行云流水的纹理,精美绝伦的工艺,以及“储墨不耗,历寒不冰”和“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性,闻名于宋,成为文人雅士求之不得的案牍墨宝和达官贵人礼尚往来的馈赠上品,从而开启了洮砚文化。卢喇嘛圆寂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就将他经常采石的这座山命名为“喇嘛崖”。

洮砚传承人

如果说卢喇嘛是最早用灵魂刻出了洮砚的秘密,在时空轮回中,出生于洮砚世家的李海平,注定要与洮砚结一世情缘。

八十年代初,洮砚雕刻技艺濒临失传,为了让洮砚传承下去,国家级洮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李茂棣将自己所学传给嫡孙李海平,并让他记着,他们祖上就是吃洮砚手艺这口饭的。为此,小小的李海平,就跟着爷爷学制砚。

制砚先采石,李海平在爷爷的带领下常到喇嘛崖采石。喇嘛崖石料矿分上、中、下三层,下层矿洞是明清时代的采石洞,在1958年的“引洮工程”中被大量的石沙给堆积掩埋了;中层是宋代时期的采石洞,属洞窟采掘,是直接从岩面开洞口往里向着水平面斜着开采,采石极其艰难。由于一代又一代人的轮流采掘,洞窟有30米深。进矿凿石,既要掌握石性、石理,又要懂得雕刻砚台的基本常识,包括石型、薄厚、纹理、颜色等,否则前功尽弃。由于洞内光线暗,分不清石料的好坏,只好把采到的石料搬出洞外进行挑选。饿了渴了,就在洞外烧水吃馍,辛辛苦苦的采石日子,让他生厌,更让他绝望的是采了好几天石料,却没采到好的砚石,他着急时,爷爷以“十日采石九日空,一日能补九日工”的话安慰他。

家祖的使命,爷爷的管束,家人的相逼,使天天与洮砚打交道的李海平,在青春叛逆期常出去玩,惹爷爷生气,在老爷子的眼中,李海平对制砚有一种特殊的天赋,为此,对李海平的管束从不放松。急于离家的李海平逃到别人开的洮砚厂,想放松放松。让他没想的到是,厂规比家规更严,做为洮砚传承人,他又回到了家,一心一意跟祖父学制砚。

在爷爷的耐心调教下,能吃苦、善钻研、悟性极强的李海平,久而久之有了琢石治砚,构思精巧的本领,并擅长雕人物、山水、花鸟虫鱼。

为了试探李海平的所学,爷爷给了他一块形状如喜鹊一样的深灰色纹理的石料,让他制一方砚。他细细地观察石料,用自己擅长的人物雕刻技巧,利用砚石的天然奇纹,进行独特的造型设计,以出神入化的表现手法,制了一方《琵琶行砚》,既保留了石料边缘的天然石膘,又避免了砚台周边矫揉造作的斧凿痕迹,深得爷爷的赏识。

有次,爷爷扔掉一块不成形且有斑点的石头,李海平拣起弃石,边打量,边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把石料上的瑕疵做成“点晴之笔”?一次又一次的设计,激发了他的灵性和悟性,将瞬间设计出的图案直接画在整理好的石料上,用不同的刻刀将图案勾出来,再把图案以外的多余部分凿掉。为了在创作过程中给人以想象的余地,他在石料上又细画了一遍要雕刻的图案,将每个部位的细节一点都不马虎地画上,有的部位还得再一次勾线,然后每一条线,每一个部位认真细心的一刀又一刀地精雕细刻。为了精益求精,在细雕的过程中不断地雕不断地画,足足雕了半个月。雕刻完,用细油石和砂布一边又一边地打磨,手感特别细腻后,再将砚台放在锅里面蒸,蒸到砚台烫手时再捞出来,在砚台表面擦上蜡,用毛巾擦匀称。用心雕刻成的《欢天喜地砚》,人物活灵活显,形象逼真,而且浑然天成,爷爷看了赞不绝口。

因制砚人很少外出学习,所以大部分洮砚雕刻技工文化水平有限,专业技能匮乏,一味地沉浸在传统的依葫芦画瓢的水准,难以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理解、消化。作为洮砚艺术传人的李海平意识到制砚除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具备社会、历史和人文等方面的丰富知识,更应该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和高技能,为此,他背井离乡,拜师学艺,求学深造,参加全国各地的砚台文化博览、参评参展活动,学习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几年后,李海平的洮砚雕刻技法和设计在继承传统精神的同时,又推陈出新,摒弃俗气、匠气,寓中华文化于艺术形象、构思精巧、主题明确,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制砚风格,让洮砚传统工艺更具收藏价值。为此,他的作品不断摘取省级和国家级大奖。

中层矿洞在2008年被九巅峡库区给淹没了,只剩下最上层的矿洞,这个矿洞是宋代或宋代以前开凿的老坑,经过几次坍塌,道路崎岖,攀越艰难。这个洞窟有五、六十米深,洞内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为采一方制作上好的砚料,李海平带弟弟江平,妹妹琴娟,冒着生命危险进洞采石,由于洞内光线暗,打下来的砚石要搬到洞口,细心挑选,在挑选中一个人怕看走眼,三人轮流审。从小就制砚的他们,对石料有独特的认别法,经过他们三番五次的审验,确定是上好的料子才一块一块的往外移,人出来时再扛一块。洞外时不时有碎石滚落,将采出来的砚石料从看不到路的路上背上去,背到喇嘛崖顶的公路上,其中有一段路,特别难走,稍有不慎就跌落悬崖,葬身水库。走到公路上,已累的筋疲力尽的他们看到各自的宝贝,所有的苦累都烟消云散。

优质石料越来越紧缺,石料的价格也是越涨越高,就有了洮石一斤,价值千金的说法。有次,李海平采到一块上好的石料,不敢下刀,又设计不了,就请教爷爷,经过爷孙俩的反复设计,细心制作,一方《祥龙护宝》珍品洮砚就面世了,这方砚台被国家财政部永久收藏。

2008年,洮砚制作工艺被国务院列入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李海平和爷爷制作的《“5·12”汶川地震纪念砚》被中央档案馆永久收藏。

2011年,李海平在湖南湘潭大学学习工艺美术期间,巧逢第五届中国·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暨海峡两岸阳明山旅游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湖南阳明山开幕,一幅由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笔题写的“和”字被赠予湖南阳明山,语意“我们因‘和’而相会”。阳明山“和”文化节的主办方用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代表的湘砚石材,作为回赠礼品,上面雕刻连战先生的题词。由于湘砚石材硬度高,雕刻出来的文字效果不理想,让主办方和李海平都不满意,李海平用随身携带的洮砚绿石砚材,在时间紧,责任重的情况下赶制了一方“和”砚台。这方精美的文人砚,既有古朴的金石意味,有又天然的纹理色泽,更又高超的雕琢技艺,让文人墨客神思飞扬,激情澎湃,令主办方特别满意,这方“和”字砚,漂洋过海就到了台湾。同年,他参加了中国宁夏贺兰石(砚)设计创意大奖赛,一方《福在眼前》,在众多的工艺美术作品展中脱颖而出,被宁夏自治区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2015年,为了发展洮砚,李海平在兰州金城关开了一家卓尼洮砚李海平传习所。虽然李海平的传习所在金城关的黄金地段,由于砚台的销量不高,一个月的收入也刚好够交房租,并且维持生计。即使这样,他还常常带着弟弟和妹妹到喇嘛崖采石制砚。对他而言,制作洮砚已成了他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哪天不制砚,哪天的生活就像缺了什么。李海平除了钻研洮砚,就去甘肃展览中心看砚台展览会,收购一些广东端砚和安徽歙砚,与那些工艺美术大师进行交流沟通,使自己在认知和技术上能有所提高。

2017年,做为洮砚手艺人的李海平带着自己的作品踏上俄罗斯,在俄罗斯展出中,受到广大雕刻艺术家的好评。

制作砚台,根据雕刻精细程度,所选择的器具也有所不同。右手拿刻刀,左手大拇指顶石料,用最大的刻刀顶着肩胛进行粗刻,常年累月下来,李海平不仅在肩胛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就连他的左手拇指也比右手拇指短一些。

匠心制砚30多年的李海平,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刀尖上的“精彩”,最终成为国家级制砚艺术大师。为此,他的作品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甘肃电视台《团结奋进60载》栏目及《甘肃农民报》《甘肃日报》《四川日报》以及“中国网”等各大报刊、网络媒体报道,被聘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百花奖”评审委员会评委。也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拼命三郎的精神,让沉湎已久的洮砚走出国门,走向全球,焕发出五彩缤纷的光彩。

新闻推荐

医务人员来旅游 门票住宿都优惠 甘肃省推出政策:144家景区减免门票,125家酒店、旅行社半价消费

为感谢全省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中的辛勤付出,甘肃省文旅厅会同14个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面向全省医务人员实行景区免门票、酒...

卓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卓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用灵魂雕刻洮砚)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