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众多馆藏中,有一件临夏州出土的彩陶瓮,其精美绝伦的造型和图案,赢得无数参观者的惊叹,它就是被郭沫若先生命名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彩陶王”。
说起这件国宝还颇有点传奇色彩。那时1950年4月的一天,雨过天晴,18岁的积石山县三坪村群众戚永仁带着弟弟往家里搬东西。当他们行至三坪地嘴附近的一个土坎下时,忽然发现有一点清水,圆圆的,好像盛在盆里似的,在阳光下闪闪泛光。戚永仁怀着好奇的心情,走上前去,探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扒去周围的泥土,一个橙黄色的高大彩陶瓮便呈现在他的面前。同年,中国科学院黄河考古队甘肃分队考古专家翟广炜先生进行文物调查时,戚永仁向国家献出了这件珍宝。这便是后来享誉中外的中国“彩陶王”。
据鉴定,这件“彩陶王”属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代表作。瓮高46厘米,口沿有4只提耳,平口,短颈,阔肩,腹部逐渐下收,平底,系泥制红陶。陶器外壁用黑彩绘出上、中、下三层纹饰。上层为花卉纹,中层为旋涡纹,下层为水波纹。其中花卉纹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花卉纹相近,说明马家窑文化受到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上层的花卉纹和下层的水波纹,纹带均窄。中层的旋涡纹纹带最宽,是主体花纹。“彩陶王”通体共有4个波浪式大旋涡纹。每个大旋涡纹都围绕其中一个点旋转,马家窑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说明当时就有了等分的数学概念。
“彩陶王”是原始先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是新石器时代彩陶的代表作。1990年4月10日,邮电部还把这件彩陶瓮图案印制成纪念邮票一枚,发行于国内外,使这一国之瑰宝大放光彩!
新闻推荐
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实施意见》,今后将加大博士后学术交流力度,大力吸引海外留学博士和外籍优秀博士来甘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意见》提出,甘肃省将发挥高校、科研院...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