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次“行走”和前两次一样,仍然是涵盖在“华夏文明”大概念下对“陇中文化景象”的一次体验式观察、思考,但这次探寻有着很浓的“冒险”意味。
之所以说“冒险”,是因为就在策划这次采访时,不论总编辑以及采访人员都有一些顾虑。
这些疑虑具体总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从“内”考虑,这次采访的选题似乎“专业性”要求很强,而记者既非“史学专家”也非“考古工作者”,采访这样一个选题是否会“吃力不讨好”甚至最后“致误于读者,贻笑于大方”呢?二是从“外”考虑,但凡去过史前文化遗址的人都知道,作为新石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大多数基本就是“荒地”或者农田一片,在一般人眼中,除了个别立有文物部门保护标志碑外,更多在外观上看和其他荒山坡或者普通耕地没有区别,去描述或者拍摄这样的遗址,会为读者展现出怎样的文化内涵及人文景观?20多个遗址走下来,如何避免报道形式以及内容上的雷同和重复?
以上疑虑再简而言之,就是——这其实是一次“迟到了数千年”的“新闻采访”行动,如何“冒险”地尝试着为读者勾绘出一幅较为完整的“丝绸之路”陇中段即“陇中彩陶之路”的史前图景。
这是疑虑,更是挑战。
好在,媒体记者所具备的非专业身份恰恰使我们有了更自由的思考、写作空间。何况,自被称之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先生正式从学术上提出“彩陶之路”的概念,已经50多年过去了。在这半个多世纪内,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专家的研究,关于这方面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成果已经相当的丰富。这些成果,亦是指引这次采访的无数盏明灯。
还有那些在甘肃大地上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犹如明亮的繁星照亮华夏文明的史前夜空,更是让生活在此方文化圣地的后来者,拥有探寻华夏先祖走向文明之路的光荣的勇气。
记者要做的只是将陇中大地上一个个曾经充当过华夏文明火种的史前文化遗址,从当下的外貌到曾经与现在和生活其上的人类所发生的某些文化、生存关联,客观地呈现给读者,即便是有可能“吃力不讨好”或者“贻笑大方”也义无反顾。
只要是能为读者提供哪怕微小的“意义”,那么这样的“险”就是值得一“冒”的。
新闻推荐
甘肃省将开展校园欺凌与暴力专项整治多次施暴学生 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
西部商报讯(记者熊园)为杜绝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省教育厅要求甘肃省各地要深入开展校园欺凌与暴力专项整治,排查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省教育厅要求各地深入开展校园欺凌与暴力专项整治,纠正一些地方和学...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